生肖豬的歷代名人

生肖豬的歷代名人

帝 王 將 相宋太祖(927--976年) 宋太祖即趙匡胤,宋朝開國皇帝(960--976年在位),涿郡(今河北涿縣)人。祖上世代為官,其父趙敬為後周大將。匡胤於959年任歷周殿前都點栓,領歸德軍節度使,掌握禁軍。第二年, 他乘後周恭帝年幼,由部下擁立,做了皇帝,推翻後周,建立宋朝。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在位期間,陸續消滅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為了鞏固統治,宋太祖按趙普的建議,採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他首先利用設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統軍大將的兵權這就是有名“杯酒釋兵權”。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宴請石守信等大將,席間,宋太祖說:“我當皇帝,全靠你們,可當了皇帝以後,卻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忙問原因。宋太祖答道:“假若有一天,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那時事情也由不得你們了。”石守信等惶恐下跪,問該怎麼辦。宋太祖說:“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多買良田美宅,享受富貴,歡樂一世,這樣,君臣之間互不猜疑,豈不很好?”石守信等領會了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都稱病辭職,交出了兵權。宋太祖還重視農業,興修水利,鼓勵墾荒,減輕租稅。他是我國封建時代的政治家。但他所推行的“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忽必烈(1215--1294年)忽必烈,是元王朝的創建者,廟號也祖,是十三世紀中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其幼時已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1151年,忽必烈的兄長蒙哥繼位,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地軍事庶國,這時,他的才幹在文治武功兩方面都已表現出來。1259年7月,蒙哥在合州(今四川合川)戰場負傷後死去,1260年3月,忽必烈宣告繼位,1264年8月改燕京為中都,改年號為元,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宣佈在中都東北建造都城作為京城,稱為大都。忽必烈建立元朝後,一方面有採取種種措施鞏固政權,另一方面,致力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他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即位之後,即首詔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朝統一後,他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在中央設立農司,專掌農桑水利,農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舉勤惰並立於轉法。把“戶口增,田野辟”作為考核官吏五哥為首的兩項標準。第二,多次正詔禁止亂占農田作牧場,並派官清理被侵佔為牧場的農田,按籍悉歸於民或聽民耕墾。第三,徵集流民,鼓勵墾荒成熟的土地,限五年減地科差。第四,組織軍民屯田,“內而後工,外而務省,皆立屯田,以資軍餉”。到(1008--1311年)時,全國屯田面積達17萬5千多頃。第五,減免租稅,佔領江南地區後下令免去南宋的苛捐雜稅100多項。第六,興修水利。在中央設都水監,地方設河渠司“以興舉水利、修理河堤為務。”鑿通大運河,是元代最大的一項水利工程。此外還修建許多水利工程。特別是由於黃河入淮河出海,經常引起淮河下游的嚴重水災,忽必烈在各地徵調人力物力,修治了黃河,使黃淮下游免除了水患。在穩定局勢恢復生產的同時,忽必烈積極圖取南宋,終使南宋皇帝趙於1276年正式投降,接著,元軍繼續擊滅各地武裝,1279年2月,忽必烈的元軍攻克宋軍山,宋帝投海而死,這樣,中國從十世紀開始的長久三百多年之久的分裂局面,終於在忽必烈之手結束,實現了統一。以後,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再出現長期分裂的局面,這是忽必烈輝煌的歷史功績。忽必烈所創建的元朝首次設置了省,並且在蒙古、新疆、西藏、雲南和東北邊緣地區都正式設置或加強了行政管理,當時,驛站四通八達,國內各民族之間的聯繫交往空前密切。文人大臣王冕(1287--1359年)王冕,元詩人,畫家,字元章,號著石山農等,諸暨人,出身農家,自力苦學,後從學者韓性受業。應考進士,屢試不第。遂棄仕途,下東吳,入淮楚,曾北遊大都,見天下將亂,遂歸隱。晚年避居會稽九里山,種植豆粟,灌園養成魚,以詩畫自娛,他的詩,有反映元末江南人民的苦難的,如:《南風熱》、《傷亭戶》等;有對元代統治的諷刺、抨擊的,如《冀州道中》、《盤車圖》等,也有歌頌隱逸生活的。語言質樸自然,善用比喻手法,藝術上有一定成就。他的畫和刻,皆負盛名;尤善畫墨梅石竹,往往通過對梅花冰潔的歌頌來表現自己的孤傲高潔。有《竹齋集》。劉基(1311年--137 5年)劉基,元末明初文學家,政治家,字伯溫,處州青田人。元末進士,官至浙東省都事,因反對招撫方國珍而被革職。元至二十年應天,為朱元璋獻策,並參與機要,深受器重,為明朝開國功臣之一。洪武四年辭官,後為胡惟庸所簪,受朱元璋猜疑,優憤而死,又有說被胡惟庸毒死。他通曉天文,後人製造的一些迷信書,也多假手托其名。他的詩文兼長,學識淵博,較有遠見。他的著作有:《郁離子》用寓言形式反映了元末這一動亂時期的現實。但其內容深奧複雜,瑕瑜互見。他的散文富於形象性,《賣柑者言》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腐朽本質,文筆犀利生動。記敘文《松風閣記》,筆墨業精煤油,繪志繪色。他的詩以古樸雄放見長,《二鬼》是具有神話色彩的長詩,想像力豐富,離奇幻變,具有浪溫主義情調。著有《誠意伯文集》二十卷。鄭和(1371--1435年)鄭和,是明代傑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本姓馬,名三保,回族,昆陽人。 鄭和是回教巨族馬氏後裔,祖和父都曾朝過伊斯蘭教聖地方天方。在1390年,因身強力壯,聰明能幹,被燕王召入藩都為宦官,後因"閹從有功"升為太監。1404年,因功受賜姓名"鄭和"。 1405年,明成祖為宣揚國威,並探察了宋文帝的下落,任命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通使洋。這年六月,鄭和領差使太監七員,副使監丞十員以及官兵二萬七千多人,分乘"寶船"六十艘,自蘇州劉家港起航至福建,再自闡江口五虎門揚帆,先後到達占城,爪哇,舊港,古裡,錫蘭等國,於1407年完成首次出使任務,帶領各國使節回京朝見,接著,他又從這年起到1433年的二十七年中,先後七次出使西洋。 鄭和船隊利用當時最科學的航海術進行晝夜遠航,最大寶船裝發桅十二帆。在晚上,他們採用"牽牛過海"(觀看星斗方位法)的方法,即使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條件下,仍能"雲帆高張,晝夜星馳"。 鄭和是最早開闢中西交通新航道的航海家,以1433年他最後一次航海地時間計算,也比世界著名航海家丞·伽馬經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古裡,早半個多世紀;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更要早八十多年,因此,在世界的大航海家中,鄭和可以算是最偉大的先導者,而且航海次數之多,也是獨一無二的。 從1425年到1429年,鄭和受命為南京看守太監,統領下西洋官軍守南京,協助修理南京宮殿,1434年,他完成最後一次出使西洋任務後,仍領下西洋官軍守備南京。 鄭和於1435年在南京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