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資料,陳忠實圖片,陳忠實作品

陳忠實資料,陳忠實圖片,陳忠實作品

陳忠實,男,中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陳忠實文集》,散文集《告別白鴿》等。1997年獲茅盾文學獎,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已發行逾160萬冊,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佈,陳忠實以45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發廣泛關注。

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醫院去世。

中文名 陳忠實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陝西西安市灞橋區

出生日期 1942年8月

職業 作家

主要成就 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代表作品 《白鹿原》

生平履歷

陳忠實於1965年初發表散文處女作,創作生涯迄今已歷45年。歷任毛西公社革委會副主任及黨委副書記、西安市郊區文化館副館長、西安市灞橋區文化局副局長、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陝西省委第七、八屆委員會候補委員。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黨組成員。他是西北五省自建國以來除柯仲平外,第二位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這一重要職務的作家。居住於陝西省西安市。現任陝西省作協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工業大學終身教授,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名譽院長,陝西當代文學與藝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西安石油大學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西安石油大學"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雙聘教授。

主要創作

陳忠實現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兼寫散文隨筆等。陳忠實已出版長篇小說《白鹿原》《陳忠實小說自選集》三卷、《陳忠實文集》七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別白鴿》《家之脈》《原下的日子》等著作76種。截止2009年,陳忠實及其作品共榮獲文學獎21項,其中三部(篇)作品獲得全國大獎,《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1998);榮獲省級以上文學獎17項,其中主要有: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1983年《小說界》首屆優秀作品獎,散文《原下的日子》獲2004年《人民文學》優秀作品獎,短篇小說《日子》獲2007年首屆蒲松齡小說獎,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獲2007年茅台杯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2008年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短篇小說獎、《小說月報》2009年第13屆百花獎,2007年陳忠實榮獲由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首屆陝西文藝大獎藝術成就獎。有多部(篇)作品被翻譯成英、俄、日、韓、越、蒙古等語種文字出版。

《白鹿原》系陳忠實的代表作。據不完全統計,《白鹿原》迄今已發行逾200萬冊,在國內外讀者中反響強烈,在文學界評價很高。評論家認為,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著名學者范曾評價說,「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並不遜色。」

《白鹿原》被國家教育部列入「大學生必讀」系列,被評為「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1900—1999),被中國出版集團列入「中國文庫」系列,2008年11月入選深圳讀書月組委會、深圳商報聯合組織的「改革開放30年影響中國人的30本書」,2009年全文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出版。《白鹿原》是「30年30本書」唯一入選的中國當代長篇小說,也是《中國新文學大系》百年百卷中唯一全文入選的陝西作家長篇小說,「大系」第五輯(1976—2000)全文入選大陸和台灣作家共七部長篇小說。《白鹿原》已被改編成秦腔、話劇、舞劇、連環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以本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白鹿原》已經拍攝完成。

人物生平

陳忠實,男,漢族,1942年6月出生,陝西西安市灞橋區霸陵鄉西蔣村人,1966年2月入黨,1962年9月參加工作,高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

1959.09——1962.09,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學生。

1962.09——1964.08,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灞陵鄉蔣村小學教師。

1964.08——1968.08,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毛西農業中學教師。

1968.08——1968.11,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東李學校教師。

1968.11——1978.07,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毛西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

1978.07——1980.02,陝西省西安市郊區文化館副館長。

1980.02——1982.11,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文化局副局長、文化館副館長。

1982.11——1985.07,陝西省作協專業作家。

1985.07——1993.04,陝西省作協副主席、黨組成員。

1993.04——1996.12,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1996.12——2001.12,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2001.12——,中國作協第六、五屆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中共陝西省委第七、八屆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思源學院人文學院院長,西安石油大學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西安工業大學陳忠實當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11月25中國作家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副主席中,有讀者用一個字概括陝西三作家的寫作風格:

陳忠實:精

路遙:不精不稀

賈平凹:稀

登富豪榜

2006年12月15日,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發佈,陳忠實以455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發廣泛關注。

創作情況

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以來,發表中篇小說9部,短篇小說80餘篇,報告文學散文以及創作漫談50餘篇。其中9部(篇)作品獲全國及各大刊物獎。已出版短篇小說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後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3卷),《陳忠實文集》(5卷),散文集《告別白鴿》等。他的作品《白鹿原》被選為茅盾文學獎。

獲獎情況

短篇小說《信任》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立身篇》獲1980年飛天文學獎,中篇小說《康家小院》獲上海首屆小說界文學獎、《初夏》獲1984年當代文學獎、《十八歲的哥哥》獲1985年長城文學獎,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於一個人的記憶》獲全國1990年-1991年報告文學獎,長篇小說《白鹿原》獲1993年陝西雙五文學獎、1996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炎黃杯文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其中《青海高原一株柳》,被改寫選錄於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語文書中的第十五課。

人物評價

陳忠實大部分時間都躲在西安市東郊灞橋區西蔣村的老家舊屋裡,一求耳根清淨,二求讀書彌補文學專業上的殘缺,三求消化他所擁有的生活資源,創作出數量上越來越多、質量上越來越高的文學作品來,直至一九九二年以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白鹿原》而一鳴驚人。《白鹿原》連載於一九九二年《當代》第六期和一九九三年《當代》第一期,一九九三年六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陳忠實是一位擁有民族精神的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白鹿原》一出世,評論界歡呼,新聞界驚歎,讀者爭相購閱,一時「洛陽紙貴」。其暢銷和廣受海內外讀者讚賞歡迎的程度,可謂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所罕見。迄今人文社的累計印數( 含修訂本、精裝本和「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 已達六十六萬一千冊,此外還收入他的「小說自選集」和「文集」,海外則有香港天地圖書公司版、台灣新銳出版社版和韓文版、日文版先後面世。

《白鹿原》面世後確實出現了好評如潮,暢銷不衰,一時「洛陽紙貴」的盛況,卻也一直有不同的爭論、批評乃至粗暴的壓制。然而,牡丹終究是牡丹。儘管它本身還存在某些不足,但那些非科學的批評、壓制,卻無損於牡丹的價值、華貴和富麗。它先是榮獲陝西第二屆「雙五」文學獎最佳作品獎和第二屆「炎黃杯」人民文學獎。後來,略加修訂的《白鹿原》又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榮獲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榮譽———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日,它的作者終於登上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頒獎台。

《白鹿原》,撼人心魄的高峰在一九八五年創作中篇小說《藍袍先生》的時候,陳忠實便開始了關我們這個民族命運的深入思考。為了完成一部堪稱為「一個民族的秘史」的死後可以放在自己棺材裡當枕頭用的大書,為了完成這部曾經擬名為「古原」,後來定名為《白鹿原》的長篇小說,陳忠實花了兩三年的時間作了幾方面的準備:一是歷史資料和生活素材,包括查閱縣志,地方黨史和文史資料,搞社會調查;二是學習和瞭解中國近代史,閱讀中國《近代史》、《興起和衰落》、《日本人》、《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夢的解析》、《美的歷程》、《藝術創造工程》等中、外研究民族問題和心理學、美學的新著;三是藝術上的準備,認真選讀了國內外各種流派的長篇小說的重要作品,以學習借鑒他人之長,包括研究長篇結構的方法。他特別重視的有中國當代作家的《活動變人形》( 王蒙) 、《古船》(張煒) ,外國作家的則有《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馬爾克斯) ,莫拉維亞的《羅馬女人》以及美國謝爾頓頗為暢銷的長篇和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作了這些準備和思考之後,他認識到只有回到老家小屋那個遠離塵囂的環境裡,才有望實現自己的宏願。

陳忠實的老家在西安市東郊灞橋區西蔣村。這是南倚白鹿原北臨灞河的小村落,全村不足百戶人家。雖然由此到西安只有不足一小時的、約二十五公里的車程,然而卻是天然的僻靜,最適合沉心靜氣地思索和精雕細刻地寫作。村裡每一家的後院都緊緊貼著白鹿原的北坡。橫亙百餘華里的高聳陡峭的塬坡遮擋了電視信號,電視機在這裡也只好當收音機用,只能聽聽新聞和音樂之類。但這離西安鬧市不遠的地方確實沒有工業污染。只要灞河不斷流,河川便清澈見底;還有錯落的農舍,一堆堆的柴火或麥草垛;平展寬闊的莊稼地;河邊、塬坡上有樹林,那裡有狐狸、獾、稚雞、呱啦雞、貓頭鷹等等,真是一派田園風光。

轉過村裡那座瀕臨倒塌的關帝廟,便是陳忠實從老爺、爺爺和父親流傳下來的家園。在家園大門前不過十米的街路邊,有忠實親手栽下的昂然挺立的法國梧桐。這本來只有食指粗的小樹,在陳忠實決心動手寫《白鹿原》的一九八八年的早春栽下,四年後它便長到和大人的胳膊一般粗,終於可以讓它的主人享受到篩子般大小的一片綠蔭了。它是陳忠實為了寫成《白鹿原》這幾年來所付出的一切艱辛,所耗費的心血,乃至他所忍受的難耐的寂寞的活生生的見證。《白鹿原》在中國當代文壇上,毫無疑問是小說叢林中的一棵枝葉茂盛、葳蕤光輝的大樹,確確實實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風光無限、撼人心魄的高峰。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