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蛇的成語文化

有關蛇的成語文化

在漢語中有關蛇的成語不少,最耳熟能詳者莫過於「畫蛇添足」。此成語源於《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後人即以「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餘之事,反而有害無

杯弓蛇影

這是涉及人們心理問題的成語,形容人們疑神疑鬼,自相驚擾。據漢?應劭《風俗通?怪神》載,杜宣於夏至日赴飲,見酒杯中似有蛇,酒後覺胸腹痛,求醫難愈。後知道乃壁上赤弩影入杯中如蛇,病也就不治而愈了。這句成語,人們也常用「杯弓市虎」表達,市虎則另有出典,寓意全同。

筆走龍蛇

此成語形容書法氣勢磅礡、筆力千釣;但若出以「春蚓秋蛇」一語,則是譏諷書法拙劣、婉曲無狀了。《晉書?王羲之傳論》謂蕭之云:「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這是該成語的出處。

驚蛇入草

這也是比喻書法的成語,亞棲和尚曾自謂云:「吾書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飛鳥出林,驚蛇入草。」此成語出自《宣和書譜?草書?釋亞棲》,這當然又是褒義了,形容書法靈活活潑、遒勁有力。

牛鬼蛇神

這句成語在「十年浩劫」中常可以聽到,幾乎成了一切反動派或壞人的代名詞。其原義並非如此,不過以牛首之鬼、蛇身之神來形容文學作品的虛幻怪誕。此成語出自唐?杜牧《李賀集序》:「鯨口去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後來,人們又常用來比喻歪門邪道之流。

虎頭蛇尾

此成語比喻做事起初聲勢浩大,卻有始無終,難以為繼。蛇出現於成語中,居貶義的為多,如「蛇口蜂針」,比喻言辭惡毒,手段毒辣;「蛇心佛口」則喻人口中慈善卻心懷惡意;「蛇眉鼠眼」則與「獐頭鼠目」同義,是形容面目猙獰又心術不正者的成語。「蛇毛馬角」世上本不存在,形容有名無實者最為貼切。「蛇食鯨吞」比喻強者吞併弱者也很恰當。「蛇盤鬼附」比喻壞人相互勾結,不無形象之感,與「蛇蟠蚓結」一語,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一些有關蛇的成語屬中性,如「蛇行鼠步」與「蛇行鱗潛」,全形容謹小慎微或行動隱秘,本無褒貶之義,但若以類似「蛇入鼠出」之類的話形容正面人物的行動隱秘,總有用詞不當的感覺。以「蛇珠雀環」或「蛇雀之報」用為報恩的詞語,若移用於品行不端之人,也有些不倫不類。看來使用有關蛇的成語,應三思而後行。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