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來歷與根源

天干、地支的來歷與根源

 傳說天干地支是黃帝時候的大撓氏所創。其在運用中有許多神奇的地方,這對現代人來說還是個謎!

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叫作“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天干地支在我國古代主要用於紀日,此夕卜還曾用來紀月、紀年、紀時等。

大約在戰國末年,依據各國史官長期積累下來的材料編成的史書《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從這段記載來看,古人認為干支是大撓創製的,大撓“采五行之氣,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