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的成語文化

有關馬的成語文化

由於馬與戰爭的關係密切,在有關馬的眾多成語中,與戰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就佔了多數,這在十二生肖的成語中可謂獨樹一巾只。

千軍萬馬

這一成語形容聲勢浩大或隊伍雄壯最為恰當。此成語出自唐?李德裕《文章論》:「以兄翰嘗言,文章如千兵萬馬,風恬雨霽,寂無人聲,蓋謂是也。」

人仰馬翻

此成語舊時形容打仗時被殺得狼狽不堪,也比喻忙亂得一塌糊塗,不可收拾。《紅樓夢》第16回有:「依舊被我鬧了個馬仰人翻,更不成個體統。」

一馬當先

此成語比喻英勇無畏,帶頭前進。《三國演義》第71回有:「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馬到成功

古時對軍隊出征時一舉取得勝利的祝賀語,常說「旗開得勝,馬到成功」。此成語出自《元曲選?楚昭公》第1折:「誓言極復,管取馬到成功。」後用來形容做一件工作一開始就取得成功。

歷代史書與諸子典籍中一些有關馬的典故豐富了成語園地,不無趣味。除上述所舉各例外,如「白駒過隙」形容時間轉瞬即逝,此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按圖索驥」比喻辦事拘泥成法,此成語出自《漢書?梅福傳》。「非驢非馬」形容不倫不類,此成語出自《漢書?西域傳》。「害群之馬」比喻危害全體的壞人,此成語出自《莊子?徐無鬼》。「馬齒徒增」是講自己虛度光陰、沒有成就的自謙語,此成語出自《谷梁傳?僖公二年》。「輕襲肥馬」形容奢華生活,此成語出自《論語?雍也》。「塞翁失馬,安知非福」,講事物的對立轉化規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駟不及舌」或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講出言須謹慎的道理,出自《論語?顏淵》。「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馬角烏頭」比喻不可能實現之事,出自《燕丹子》捲上。「風馬牛不相及」原意是兩地相隔遙遠,馬牛發情追逐也不會碰到,後比喻事物毫不相關,出自《左傳?僖公四年》。還有一些成語源於佛家典籍,也意味深長,如「騎馬找馬」本從「騎驢覓驢」一語(出《景德傳燈錄》)脫胎,轉喻在已得好處的基礎上再謀另外的好處。

另一些有關馬的成語直接源於古人詩詞文章,有典雅之趣。如「老驥伏櫪」出自於三國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與另一成

語「老馬嘶風」異曲同工。「青梅竹馬」形容兩小無猜的兒童天真之態,此成語出自於唐?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裡,兩小無嫌猜。」「老馬看花」本形容得意之情,後表示對事物的表面印象,此成語出自於唐?盂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馬耳東風」以東風吹過馬耳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或互不相干,此成語出自於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風檣陣馬」以風吹動船帆與陣上的馬為喻,形容氣勢雄壯或行進迅速,此成語出自於唐?杜牧《李賀詩序》中語:「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

漢語中有關馬的成語較多,「天馬行空」、「懸崖勒馬」、「萬馬奔騰」、「車水馬龍」、「聲色犬馬」、「心猿意馬」等,也算是較為常見的;但「駑馬鉛刀」、「敝車贏馬」、「馬工枚速」、「童牛角馬」、「仗馬寒蟬」、「牛驥同皂」、「白馬素車」等,就不常用了。成語之外,一些有關馬的諺語、俗語也很生動,如「死馬當活馬醫」、「路

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馬不吃夜草不肥」等等,或富於哲理,或富於智慧,也常活躍於人們的口頭或筆下,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