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屬相年從何時開始計起?從立春計算才是正解

生肖屬相年從何時開始計起?從立春計算才是正解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生肖屬相年到底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算。其實在現代人的眾多人心中,生肖屬相要麼從元旦那一天開始計算,要麼就是從春節之後開始計算。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正確的生肖屬相年的計算時間,下面我們就來瞭解一下生肖屬相年從何時開始計起吧!

一、新歷元旦派

其實現在新歷的元旦,也就是1月1日,並非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的元旦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這一說法最早出現在《晉書》的記載。不過在漢武帝時期之前中國的元旦還不統一,所以歷代元旦的日期也不一致。從漢武帝開始,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而在辛亥革命之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紀元法,規定陽曆的1月1日為「新年」,但是此時不叫作「元旦」。而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才開始以新歷的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新歷年」或「公歷年」。由此可見,新歷1月1日,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元旦跟生肖屬相並沒有太大的聯繫,並不能按照新歷的紀元方式來劃分生肖屬相年。

二、農曆春節派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傳統意義上的歲節。現在農曆的「正月一日」,歷史上稱為上日、元日、正日、新元、元旦等,而現在過的農曆正月初一「春節」這一概念,古代是沒有的,它是民國政府創造的。「春節」這一概念是在民國時期逐漸被提起。民國時期,公歷被引進而農曆成為了進行農事的標準。1914年民國政府在內務部呈文中提到「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故春節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採用公歷,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歷歲首;1914年起把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曆正月初一)作「春節」,視為農曆年的開始,即為歲首。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夏歷正月初一仍稱「春節」。因此很多人會覺得正月初一已經是農曆新的一年開始了,應該把農曆正月初一的開始當做生肖屬相年的開始。不過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春節的設立中有很多人為的影響,而且春節當作歲首還是1914年之後才開始確定的,在此之前古代的干支紀元法中,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由此我們瞭解到,真正的歲首應該從立春開始,這樣就可以規避一年兩次立春或者無立春的情況,不然也不符合每年廿四個節氣的變化規律,所以春節就是生肖屬相年的開始也不是正確的說法。

三、立春節氣派

立春是廿四節氣之首,而這一天又被叫做正月節、歲節、歲旦等。在古代的天文學中將一年的十二月劃為十二辰,對應的地支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用中國農曆的干支紀元以天象「斗柄回寅」為立春,又被稱為歲首。由此可見,真正的歲首應該是從立春開始的,只不過後來在習俗和演變中才漸漸把農曆正月初一的春節當作是歲首,所以真正的生肖屬相年的開始應該以立春的開始為基礎,而不是春節。而且仔細觀察正規日曆的人都會發現,每個農曆月份的變化也不是根據每個月農曆初一來計算的,而是根據廿四節氣中的十二節的日期來計算的,這是因為十二節才是每個月的月首,而立春作為十二節的首位,既是月首又是歲首,這天才是生肖屬相年開始計算的開始,這樣十二生肖才能對應準確的十二地支。

生肖屬相年是從立春開始計起,只不過隨著習俗和時間的變化,導致很多人覺得生肖屬相年應該按照農曆的正月初一計算,這種算法其實是不對的,真正的就算方式應該是立春。因此出生在新年之後立春之前的人,仍舊按照上一年的生肖屬相計算,只有出現在立春之後才能按照本年的生肖屬相計算。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