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動物百科:虎

生肖動物百科:虎

興風長嘯生虎威

虎是大型貓科食肉類動物,有8個亞種,即孟加拉虎、爪哇虎、蘇門答臘虎、東北虎、華南虎、高加索虎、印支虎、新疆虎。然而天南地北的老虎外觀、皮毛、體形大致相似。華南虎、孟加拉虎也就比東北虎、高加索虎略小一點,不像其它種類的動物那樣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雖然模式只有一種,但因其完美,一種就夠了。正像熊貓,我們無法想像另一種形態的熊貓也會如此完美。人們寵貓可能因為它是縮小了的老虎,有的畫家甚至照貓畫虎,但貓畢竟是貓,沒有虎的王者氣概,況且有許多亞種華美有餘而威猛不足。

虎威風凜凜,奔走如風,仰天長嘯時百獸辟易。古人認為「風從虎」,虎一出場甚至狂風大作,這恐怕是因為虎給人留下了最驚心動魄的感覺。直至今日,被圈養的老虎在動物園柵欄後的一聲怒吼,仍能使人生出幾分畏懼。即使是老死於山林,仍能威懾其它動物,所謂「虎死威風在」是也。

古代將軍多用虎皮掛在帳中或鋪於座上,是為了借虎威以壯軍威。將軍所在營帳是「虎帳」,將軍的威風是「虎威」,驍勇善戰的將領稱「虎將」,勇士、壯士稱「虎賁」。《三國演義》中關羽等五位蜀漢將軍就被稱為「五虎上將」,歷代武官中「虎騎將軍」、「虎賁中郎將」之類比比皆是,時至今日,軍中勇將和競技好手仍被稱為「虎將」,足見虎的威風被人借用了幾千年。

古代帝王用銅鑄虎形兵符調動軍隊,虎符中分為二,兩半鑄有相同的銘文。右半留在君主手中,左半交給統兵將帥。需要調發軍隊時,君王遣使持符驗合,以為憑證。公元257年,秦國進攻趙國,魏王懼秦軍威勢,不敢發兵解圍。魏王之弟無忌請求魏王寵姬竊出兵符,擊殺魏軍統領晉鄙將軍,奪取兵權,率大軍擊敗秦軍解趙之圍。這段故事多次被搬上戲劇舞台,拍成電影,而虎符則是劇中貫穿始終的重要道具。

虎的威風不僅被人們藉以壯大軍威,還被人們用來豐富語言的表現力。

有一句成語「狐假虎威」來自一則寓言:狐狸宣稱自己是百獸之王,老虎當然不能同意,狐狸欺騙老虎說:「你不信跟我走一趟,看看大家對我的態度就知道了。」老虎便跟著狐狸巡視山林,百獸看見老虎都嚇得東躲西藏。憨厚的老虎以為是狐狸的王威,不知道是自己的威風被狐狸借用了。「狐假虎威」常用來諷剌借助別人威勢做壞事的小人。

從另一個角度講,人們常用「虎穴」、「虎口」形容危險的境地。大難不死謂之「虎口餘生」,冒險行動叫作「虎口探險」,那末「虎口拔牙」簡直就是玩命,不過「與虎謀皮」就太愚蠢了。「暴虎馮河」孔子極不贊成,徒手搏虎是莽撞而非勇敢。然而《水滸傳》中的武松斷了哨棒,不得不空手打虎,成就了千古英雄佳話。

噬鬼驅邪有人情

虎崇拜由來已久。傳說中的西王母是半人半獸的形象,根據她虎齒、豹尾、善嘯的特徵,可以猜測西王母是虎圖騰與母系氏族社會部落女首領的合併。西王母掌管人間的刑罰、瘟疫和災難,儼然是最高司法女神。她主死也主生,手中有不死之藥,美麗的嫦娥就是吃了她的藥飛昇到月亮成了那裡永久的居民。西王母在漫長的中國神話發展史中逐漸演化為面目慈祥的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一起君臨整個宇宙,而成為道教的最高女神。她也不再主管刑殺轉而掌管生育、婚姻等溫馨的項目,因而在民間香火很盛,特別是女性對她禮拜甚勤。

虎則一直堅持西王母的事業,伸張正義,噬食鬼魅。相傳上古時,神荼、鬱壘二神善捉鬼,然後將鬼喂虎。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青銅器虎食人卣是一種酒器,其造型表現的正是虎食鬼的主題。虎有噬鬼鎮邪的威力,所以古人在除夕時畫虎於門,後來演變為門神畫。

虎是義獸,於是有人召虎判案,有罪者虎噬,無罪者不顧。有位扶南王范尋養著六虎六鱷,判案有疑,就將人投於虎、鱷,不噬即為有理。司法程序真是簡捷便當,可惜不宜推廣。

大約在3世紀時,弘農(今河南、陝西交界處)虎患嚴重,劉昆到任後,政通人和,虎群居然負子離境,以示對清官的支持。虎在這個故事裡極富人情味,而清代小說家蒲松齡(1640-1715)在《聊齋誌異》中講的故事更動人:一老嫗之子死於虎患,地方長官判虎為老人養老送終,此虎便每天送獵物奉養老人,老人死後虎還到墳前嗥鳴致哀。

動物學家認為,虎一般不襲擊人類,只有一些老病的虎捕獵困難,才向人進攻。在大自然食物鏈上,人與虎本可以和平共處,所以自古流傳著許多人與虎的動人故事。比如春秋時期(前11世紀至前7世紀)楚國的令尹子文出生時被拋棄,由老虎哺乳養大,後成為優秀的政治家。唐乾元年間(758-760)發生的老虎送新娘赴佳期的故事,更具浪漫色彩。一時間,貴州、陝西一帶虎媒祠廣立,有情人都希望虎神保佑婚姻美滿。不過,如有這樣的媒人出場,結緣雙方可就需要有足夠的勇氣了。

天真爛漫在民間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詞·紅苗》詩:「織就班絲不贈人,調來銅鼓賽山神,兩情脈脈渾無語,今夜空房是避寅。」(註:紅苗惟銅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絲,女紅以此為務。擊銅鼓以鼓舞,名曰調鼓。每歲五月寅日,夫婦別寢,不敢相語,以為犯有虎傷。)寅為虎,誰敢違背避寅習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會傷害他們。是一些地方民間流傳的避寅習俗。

白虎神是中國古代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文七宿,因其呈虎形位於西文,按五行配五色,故稱。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禮記·道教的守護神,原為古代星官名,曲禮上》有「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時,掌壇師要用殺豬民將自己的頭砍出血來,滴在紙錢上後,懸掛焚燒。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風病時,往往認為是白虎所致必須請巫師驅趕「白虎」。驅趕時,要在戶外放一把椅子,綁上帶枝葉的竹子,上捆一隻白公雞,由巫師在室內施法,如果公雞啼叫,白虎就算趕跑了。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舊時有懸艾虎、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艾葉可驅蟲、治病,以艾作虎形,有驅病鎮邪的功能。有的地方還用雄黃在小孩子額上畫上「王」字,模仿虎頭花紋,當然也是借虎驅邪的意思。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猶如一群小老虎滿街亂竄,給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陝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兒風俗。小孩滿月時,舅家要送去黃布做的老虎一隻,進大門時,將虎尾折斷一節扔到門外。送布老虎是祝願孩子長大後像老虎那樣有力;折斷虎尾,則是希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災免難。山西各地則流行送老虎枕頭的育兒風俗。每逢小孩過生日,當舅舅的要送外甥一隻或一對老虎枕頭,既可當枕頭,又可當玩具,還表示祝福。

陝西關中地區嫁女必陪送一對特大的面老虎,過門時放在漆櫃上抬著,走在送親隊伍的最前頭,這或許是虎媒的遺風。婚後生子,外婆要送一個泥老虎當滿月禮。至於戴虎帽、兜虎圍嘴、穿虎鞋、枕虎枕則是全國性的育嬰習俗了。這些虎形日用品寄托著父母的深情,希望虎娃、虎妮們茁壯成長。虎形玩具更是千姿百態,最常見的是布老虎,現在中年的中國人差不多都有玩過布老虎的童年記憶。這些玩具、用品都失去了老虎咆哮山林的威武,而具有憨態可掬的童趣,每一件都是精美的民間工藝品,常使藝術家們讚歎不已。()

陝西華縣一帶流行「掛老虎饃」的婚姻風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對老虎饃,用紅繩拴在一豐收,新娘一到,便將老虎饃掛在她頸上,進門後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兩人同約會。值得一提的是,此饃還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饃的頭上有一個「王」字,表示男子要當家為王;母老虎饃的額中有一對飛鳥,表示妻隨夫飛。每個老虎脖子前還有一隻小老虎,表示祝願新人早生貴子。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