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正月初一稱為雞日,這種說法從何而來?

為什麼正月初一稱為雞日,這種說法從何而來?

正月初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一年的歲首。那麼,為什麼正月初一稱為雞日呢?

雞被稱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中有記載:雞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因此,中國古代人非常重視雞,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所以,新年第一天民間以紅紙剪雞作窗花,寓意著驅惡辟邪、為人們帶來好運。因此,古人把這天定為「雞日」。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代每年正月初七以前是為「說畜日」。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六畜排完了,才輪到初七是「人日」。這種說法在民間《農家雜家》中所記載的排法有三:一說是按人類馴服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成家畜,狗次之,其它依次類推。二說是按六畜的大小排列,雞、狗體積較小,排在前面,牛、馬體積較大,排在後面。三說是按六畜和人的遠近排列,俗話說:沒有雞狗不成家。老人們認為雞、狗可以撿食家中撒掉的糧食,為主人消災免罪,所以雞、狗都養在屋裡,接近於人,豬、羊次之,牛、馬則另有欄和廄,離居室最遠,所以排在最後。

第三種說法是從古代神話演變過來的。據說,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初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在《荊楚歲時記》上,對新春剪雞的風俗即有所記載,看來這個風俗在南北朝時就開始了,至今至少流傳了一千五百年以上。

為什麼正月初一稱為雞日?這不僅是古人對雞品德的欽佩,而且還有這趨利避害的寓意。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