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幾月幾日?有哪些風俗習慣你知道嗎?

立冬是幾月幾日?有哪些風俗習慣你知道嗎?

立冬是廿四節氣之一,也是冬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在古代社會還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而且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那麼,2019年的立冬是幾月幾日呢?

立冬的日期大概為每年陽曆的11月6日或7日或8日,所以2019年的立冬日期為11月8日。對於古人來說,立冬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氣,除了一些風俗習慣以外,還有一些養生知識。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瞭解一下。

一、風俗

1.賀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立冬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秋收冬藏」,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因此,立冬作為農曆十月的大節,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2.補冬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而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二、養生

1.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等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羊肉、牛肉、雞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御寒效果最好。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2.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髮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3.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

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4.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2019年的立冬是11月8日,在這天之後需要開始進入冬季養生的階段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