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鼠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鼠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鼠有關的風俗習慣

舊時上海一帶有避老鼠落空的習俗。老鼠外出覓食,失足落地,稱為「老鼠落空」,據說見者多為不吉利,非病即滅,必須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討白米,謂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飯,食後便可化解。

湖北江漢平原一帶將小初夜看作老鼠嫁女日,俗稱「鼠添箱」。那一天,家家要將插上花的麵餅放在暗處,禁止舂米、磨面,大人小孩不准喧嘩,如果驚動了老鼠,來年就會搗亂。在青海的一些地區有「蒸瞎老鼠」的風俗。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隻老鼠,不捏眼睛,然後用蒸籠蒸熟,待元宵節時擺上供桌,並點上燈燒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傷莊稼,以保本年豐收。農曆正月第一個子日,朝鮮族在這一天要進行熏鼠火民俗活動。農家的孩子們在田埂上撒下稻草並點燃,以達到燒除雜草並驅趕田鼠的目的。這一項民俗活動,有利於滅鼠、滅蟲,草木灰還可以肥田。另外,子日屬鼠,在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徵性使用權人們得到了心理上滿足。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有篇寓言,寫一個子年出生的人,「鼠,子神也,因愛鼠」。另有一則與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類的例子,見《清稗類抄》:「鹽城有何姓才是其家主人自以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貓,見鼠,輒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

歷史上曾有過老鼠嫁女節。一般在正月二十五晚上,當晚家家戶戶都不點燈,全家人坐在堂屋炕頭,一聲不響,摸黑吃著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聲音是為了給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給來年帶來隱患。台灣居民認為祿三為小年,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日,民間剪紙中的「老鼠娶親」就是這種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點燈,在地上撒米、鹽,人要早晨上床,不影響老鼠的喜事。

與鼠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牛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虎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兔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龍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蛇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馬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羊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猴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雞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狗有關的風俗習慣   與豬有關的風俗習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