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兔的成語文化

有關兔的成語文化

顧名思義,有關兔子的成語自然都應在文字中出現「兔」字,一般而言是如此,但也有例外。如「撲朔迷離」,此成語出自北朝民歌《木蘭辭》:「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撲朔:腳亂動;迷離:看不清物的狀態。後人即用此語比喻事物錯綜複雜,一時難以辨別。

狡兔三窟

此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四》,盂嘗君的門客馮諼曾對盂嘗君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在馮諼的策劃下,盂嘗君的地位在魏國牢不可破,「盂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後人即以此成語比喻藏身之地多或善於逃避災禍,但多用於貶義。

見兔顧犬

此成語出自《戰國策?楚策四》,莊辛對楚襄王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比喻事情突發時若及時想辦法還來得及,與「亡羊補牢」一語的用意略同,但有小異,後者偏重於對事情發生後的補救措施,使用時,二者是有所差異的。

犬兔俱斃

此成語出自《戰國策?齊策三》,齊國欲伐魏,淳於髡講了疾犬韓子盧追逐狡兔東郭逡而兩敗俱傷為田父所得的故事,阻止了齊國的出兵。這個故事頗同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但後人多用為兩敗俱傷的比喻。

兔走歸窟,狐死首丘

此成語出自《淮南子?說林訓》:「鳥飛反鄉,兔走歸窟,狐死首丘,寒將翔水,各哀其所生。」後人多用以形容對故鄉或祖國的眷戀之情。

兔絲燕麥

此成語出自《魏書?李崇傳》:「今國子雖有學官之名,而無教授之實,何異兔絲燕麥,南箕北斗哉!」兔絲有絲之名而不可以織,燕麥有麥之名而不可以食,比喻有名無

兔死狐悲

這是一句常用的成語,其下句即「物傷其類」,意義不言而喻。成語從《宋史?李全

傳》變化而來:「狐死兔泣,李氏滅,夏氏寧獨存?願將軍垂盼。」這句成語一般帶貶義,但也可以在自我調侃的場合應用,「狐兔之悲」是其變體。

兔走烏飛

此成語比喻日月運行,光陰流逝。它出自唐莊南傑《傷歌行》:「兔走烏飛不相見,人事依稀速如電。」

得兔忘蹄

此成語與「得魚忘筌」義同,比喻成功之後忘記了所憑借的力量或條件。它出自《莊子?外物篇》:「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捕魚的竹器;蹄:捉兔的網具。

此外如「兔葵燕麥」形容景象荒涼,「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也可用為成語。至於「兔子尾巴長不了」、「兔子不吃窩邊草」的俗語,是常掛於人們嘴邊的生活語言,此不贅言。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