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牛的屬相文化是什麼

生肖牛的屬相文化是什麼

在很早很早之前,牛就已經被人們馴服,並且用來耕作,馱物品等等。可以說,牛是推動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功勞。朋友們,你們對生肖牛的屬相文化有多少的瞭解呢?接下來,不妨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在十二地支中配屬「丑」,一天十二時辰中的凌晨1點到3點為「丑時」即牛時。易卦為「坤為子母牛」。牛是人類最熟悉不過的動物了,早在遠古時代就和人類一起農耕,牛推動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業上的貢獻功不可沒,甚至還有些地區嫁娶彩禮都用牛來替代,因此牛屬相在中國幾千年來醞釀著濃厚的傳統吉祥生肖文化意義,是勤奮和財富的象徵。

牛在中國文化中是勤勞的象徵。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動耕犁以整地的應用,後來人們知道牛的力氣巨大,開始有各種不同的應用,從農耕、交通,甚至軍事都廣泛運用。戰國時代的齊國還使用火牛陣打敗燕國,三國時代蜀伐魏的棧道運輸也曾用到牛。在宋朝私自宰殺牛是犯法的,《宋史》曾記載天長縣令包拯審判一盜割牛舌者又來告人傢俬宰耕牛的案子。牛成為生產力的標誌,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古人向有殘冬出土牛送寒氣的習俗,到兩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固定為立春之際舉行的土牛迎春儀式。是日清晨,京城百官都著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於城門外,官員執鞭擊土牛,以示勸農,各郡縣也舉行同樣的儀式。隨後老百姓哄搶碎牛的散土,說是「土牛之肉宜蠶,兼辟瘟疫」。爭來搶去,成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節日,謂之「鞭春」、「鞭牛」。唐代詩人元稹(779-831)《生春》詩云:「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正是這一盛況的寫照。

立春出土牛以祈豐收的習俗,經兩漢入唐至兩宋(960-1279),越來越豐富多彩。漢時「立土牛六頭於國都郡縣城外丑地,以送大寒」。醜的方位在北方偏東,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牛為丑,故立土牛於丑位為最佳方位。到宋代四門都開,各出土牛,牛身飾彩,鼓樂相迎,由人妝扮成主管草木生長的「句芒神」(句音勾)鞭打春牛,地方官行香主禮。一方面宣告包括農事在內的一年勞作開始,一方面祈禱當年的豐收。宮中也行「鞭春」儀式,自然是皇帝主禮。街市上多有泥制小春牛出賣,於是春牛不僅是迎春儀式上的主角,也成了新春之際的吉祥物。在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牛與春天具有天然的聯繫。

牛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中國山西、河南、四川等地都出土過距今5000年左右的水牛遺骸化石。近年來,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水牛的角、殘肢和頰齒等300多件,證明古河姆渡人已把野生牛馴化成家畜。據說黃帝的臣子胲能駕牛,也有說少昊時人開始駕牛。黃帝、少昊都是遠古傳說時代的部族首領,彼時尚未進入青銅器時代而不可能有金屬農具,因此用牛耕田還不可能,所謂駕牛大概是驅牛負重或載人。江西新幹出土的商代鏵犁,將有證可查的牛耕歷史從春秋提高到商代,牛用以耕田至少是3000年前的事了。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現「犁」字,其形頗似牛引犁頭啟土,可見牛耕已較常見。牛耕至今尚未絕跡,在偏遠山區間或負重引車,可見牛還沒完全脫離農事。

牛因為馴化早,聽話勤快又好使,又以愚忠聞名。人們常把不智不肖,愚笨者稱為「蠢牛」或「飼牛」。古時譏笑目不識丁者為「青瞑牛」(瞎眼牛)。世人謂不明話意為「對牛彈琴」。稱毀譽由人為「呼牛呼馬」。正如從《莊子》所云:「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謂之馬。」形容賢愚利鈍不分為「牛驥共宰」。形容貌醜或宵小朋友摯為「牛鬼蛇神」。報恩於人寧「做牛做馬」,即做牛馬為人耕作馱行之意。中國的漢字中,只要與牛配伍的,不是有那麼點牛勁,就是有那麼些牛的精神,因此平時稱讚別人能幹犀利也用一個字「牛」。

牛在十二生肖中,是體積較大的,與老鼠正成對比,所以人們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寓多或大。如大材小用為「牛刀小試」或「殺雞焉用牛刀」。罵人聲音粗野而難聽為「牛聲馬哮」或「牛聲馬調」。說寧在小地方做首領,也不在大地方做部下為「寧為雞口,勿為牛後」。牛體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眾多而細密。《抱朴子》書裡說:「為學如牛毛,獲者如麟角」,強調做學問之不易。杜甫有「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詩句,是古代法令繁苛的具體描寫。古人以竹蒲作畫,以牛拉車載書,所以有「汗牛充棟」的故事。柳宗元文:「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出汗牛馬。」後人遂把書籍多稱為「汗牛充棟」,可見牛很早就沾染上了書香。

牛有四個囊,食下物後能反芻,食量很大,民人譏笑人食量大者為「牛肚」,稱人善飲的為「牛飲」,脾氣大的稱為「牛脾氣」。稱制止發脾氣或遏止說謊者為「扯牛鼻」。罵人不愛惜物品為「牛神」。譏人粗野不潔為「牛樣」。稱人行動遲緩如牛為「牛步遲遲」。買妻求草者被諷為「夯牛頭」,即戴假而具以遮羞之意。

稱誇耀不實者為「吹牛」或「吹牛皮」。今稱企圖非份,信口開河,投機取巧的不法分子為「黃牛」。凡事兩情不符者為「風馬牛不相及」或「牛頭不對馬嘴」。事不關痛癢謂「蚊子叮牛角」,即一點知覺都沒有之意。好繞道旁門營私為「鑽牛角尖」。「泥牛入海」指代一去無返,等等。

牛因為在人類農耕文化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感謝和自己共同創造文明史的夥伴,因此牛崇拜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前475一前221),秦國就曾立怒特祠祭祀神牛。中國56個民族大都實行過牛崇拜,有關牛的神話傳說舉不勝舉。

納西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都有神牛創世的神話。塔吉克人認為人類生活的世界由一頭神牛頂著,人若幹壞事,神牛會抖動牛毛或犄角發出警告,於是發生地震之災。維吾爾族傳說大地被一頭公牛的一隻角支撐著,公牛由一隻特大的烏龜馱著,浮在水面上,牛感到勞累時,就把大地從一隻角換到另一隻角上,這時就會發生地震。柯爾克孜人也持此說,他們常常為牛祈禱,願它永遠強壯,少發地震。

苗族最大的天神「勾蒿」有兩組群體神,一組是19個水牛天神,一組是15個黃牛天神,掌管著人間的吉凶禍福。苗族人對牛情有獨鍾,每逢過年的早上,還要把酒淋在牛鼻上,表示與牛共度佳節。土家族傳說中的牛王,因幫人類多打了糧食,遭到天神的懲罰,被貶到地上終生吃草,幫人耕田種糧。土家族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為牛王過生日,成為祭祀牛王的節日。布依族的牛王節則在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各寨舉行隆重的祭典,家家用米酒、五色糯飯敬牛王,喂耕牛。仡佬族的牛王節在農曆十月一日,也稱敬牛節。人們要殺雞備酒敬奉牛王,祈求它保佑耕牛。這一天牛不勞作,吃好飼料,有的地方還放炮竹,給牛披紅掛綵,像嘉獎勞動模範一樣。侗族每年農曆六月六美食供奉牛神,家家牽牛去河邊洗牛,用黑糯米飯餵牛,是謂洗牛節。

在中國文化中,牛的影響不僅限於農耕文明範圍。遠古時代葛天氏部族的音樂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於是中國音樂史的第一章裡就寫進了有關牛的段落。漢語成語有「對牛彈琴」,是譏人講話不看對象,或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其實,60年代有人發現,在乳牛場放音樂,會使牛奶產量大增。但音樂必須是優美舒緩的,麥克爾。傑克遜的搖滾樂不受歡迎。可見牛還挺有音樂細胞,「對牛彈琴」的詞意似乎應重新評估。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出函谷關西行,為後人留下不朽的哲學名著《道德經》。有誰能想到,老子著作最後的構思和定稿,是在牛背上完成的,那頭青牛不僅在哲學史上留下痕跡,還隨著神化了的老子沾了幾分仙氣,在神話傳說中永存。

公元前627年,鄭國商人弦高路遇前來偷襲鄭國的秦國軍隊,立即假托君命以12頭牛犒勞秦軍,同時派人回國告急,秦軍見鄭國有防備,只好撤兵。弦高用12頭牛中止了一場戰爭,留下了千古佳話。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軍攻齊,連下70餘城,唯齊將田單堅守的即墨未能攻下。前279年,田單施反間計,使燕王換騎劫為將。然後一邊詐降麻痺燕軍,一邊把1000頭牛披上綵衣,牛角上縛矛,尾上縛火,乘夜大開城門,牛負痛狂奔,5000勇士隨後衝殺。燕軍大敗,騎劫死於陣中。田單乘勝收復失去的70餘城。「火牛陣」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一個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田單與那1000頭火牛從此永垂史冊!

牛與人類的關係實在密切,因而頻繁地出現在民間傳說中。在東方流傳最廣、最浪漫動人的是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牛是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最終牛郎與織女被王母娘娘劃下的銀河分開,玉皇大帝只許他們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踏過喜鵲搭成的橋相會一次。在晴朗的夜空,我們可以看到明亮的銀河兩側牽牛星與織女星遙遙相對。據說每到農曆七月七,躲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一家人在訴說離愁別恨。有時遇上下雨,人們會說那是牛郎織女「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淚水。人們對牛郎織女抱以無限同情的同時,也深深懷念那成全了牛郎織女愛情並犧牲了自己生命的老牛。

生肖牛的屬相文化意義可能還遠遠不止這些,可見牛已經深入中國炎黃子孫的民心,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喜愛吃牛肉,牛可謂全身都是寶,無論靈與肉都深深和人們融合,作為龍的傳人,我們對牛的傳統生肖屬相文化都要有一個深入的正面的認識,為弘揚傳統文化而感到驕傲。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