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溝通天地人宇宙意識之作

周易:溝通天地人宇宙意識之作

 周易是一部溝通天地人,在著作的結構中體現宇宙意識,是《呂氏春秋》的創作宗旨及結構編排特點。這一特點並非無所依傍、自出機杼,而是其來有目的。其淵源便是《易經》。《易經》的這個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易經》卦象之後系以卦爻辭這個最基本的結構之中,蘊藏著溝通天地人的信息。《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個經卦重疊交錯組合而成。依據《說卦》的解釋,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八個經卦最基本的象徵之物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卦象全部取自自然現象。卦象來自自然,卦爻辭與人事密切相關。設立卦象的目的,也正在於對應解說人事,預測人事吉凶。這種卦象與文字相對應,天地自然萬象與人事相對應的結構,包蘊著溝通天地人的意向。

2、六十四卦上經和下經的編排中包蘊著溝通天地人的意向。《易》本經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這種分經方式由來已久,在西漢前已經確定。為什麼採用了這種分次,而沒有採取每部分三十二卦、平分秋色的結構?這種結構編排,是不是隱寓著編撰者的某種哲思?上經起首兩卦是《乾》和《坤》,象徵天與地,講的是天道與地道;下經首卦是《鹹》,講的是人道之始。這樣,可以說,在對上下經分編的結構安排之中,蘊含了天地人相呼應的關係。

《易傳》對六爻來源的解說,揭示出《易經》隱含的溝通天人特性。《易•系辭下》曰: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

周易《說卦》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傳》指出《易經》“廣大悉備”的特點,即包容天地人,把六爻的來源和性質歸結於作《易》者對天道、地道、人道的參照和取用。

為什麼《易經》會有這樣一種結構,是編撰者有意為之,還是無意而成?應該說,儘管後人對編撰者用意的推測與想像,可能並不完全符合其原創時的精神,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即,編撰者如此安排結構,絕非妙手偶得之,而是有總體構想的,否則不可能如此嚴整縝密。

《易經》溝通天人的結構編排體例,在秦代的《呂氏春秋》一書中得到回應。《呂氏春秋•序意》篇對該書的創作宗旨與目的作了如下說明:“上揆諸天,下驗之地,中審_之人。”又說:“天曰順,順維生;地曰固,固維寧;人曰信,信維聽。”這裡,同樣也對天道、地道、人道,即天地人的固有本質作了界定,確切表明其意在溝通天地人的創作目的和氣魄。而且,編撰者的確是依照這個宗旨來設計全書結構的。在把溝通天地人這一宏大觀念具體化在書的結構中時,《呂氏舂秋》有自己的特點,與《易經》不盡相同。

《呂氏春秋》建構了一個象徵性的時空構架,以此來實踐溝通天地人這個結構原則。全書分為三部分: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是按照春夏秋冬時間序列編排的,是時間縱向流程。而其八覽和六論,則正如楊希枚先生所論:“《呂氏春秋》的八覽、六論也同樣是或象地數,或象天地交泰之數;尤或隱寓六合、六虛、六漠、八極、八表、八弦之類的宇宙觀思想。”如此一來,十二紀包納了春夏秋冬時間概念,八覽和六論包納了天地八方空間概念,二者合起來就是一個涵容天地的宇宙。

《易經》與《呂氏春秋》二書不僅在結構編排上有相近似的特點,它們還具有幾個共同的基本結構數字:四、八、六。

《易經》由陰爻和陽爻兩種符號構成,八經卦由三爻組成。這樣,二和三就是其最基本的結構數字。這裡,我們不說二和三。除此,據《系辭上》的解釋,八卦的產生是源於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四象就是四時。八經卦排列組合,重疊成每卦六爻,衍生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那麼,四、八、六也是《易經》的結構數字。《呂氏春秋》十二紀以春2秋冬四時為序,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論文,共六十四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這樣,其基本結構數字也是四、八、六,與《易經》相同。

《易經》和《呂氏舂秋》都有四、八和六這幾個結構數字,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聯繫,存在著怎樣的聯繫?我們認為,這幾個基本結構數字都與時空概念密切相關;編撰者運用它們所要表達的哲學意蘊是一致的,都意在建構一個包舉宇宙的時空框架。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