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資料,楊絳圖片,楊絳作品

楊絳資料,楊絳圖片,楊絳作品

楊絳(jiang),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據人民日報李舫、發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於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

中文名 楊絳 

別  名 楊季康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11年7月17日 

逝世日期 2016年5月25日 

職  業 翻譯家、文學家、戲劇家 

畢業院校東吳大學、清華大學 

信  仰 翻譯《小癩子》、《吉爾·布拉斯》 主要成就 翻譯《堂吉訶德》,創作長篇小說《洗澡》、劇本《弄真成假》\《干校六記》 代表作品 《干校六記》、《洗澡》、《堂吉訶德》

丈  夫 錢鍾書 

女  兒 錢瑗

人物經歷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

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蘇州。

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

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1943、1944年,楊絳的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等相繼在上海公演。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1956年,作品《吉爾·布拉斯》經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第一版。

1965年1月,《堂吉訶德》第一部翻譯完畢。 

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

1981年發表的《干校六記》,已有三種英語、兩種法語和一種日本譯本。

1984年,她寫的《老王》被選為初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隱身衣》出版了英語譯本。

1986年,她出版《回憶我的父親》、《回憶我的姑母》、《記錢鍾書與圍城》。

1992年2月,法譯本《洗澡》及《烏雲的金邊》在巴黎出版。

1997年,雜誌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頭子」》,《十月》發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錢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錢鍾書去世。

2001月,出版《從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們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一書

2011年,百歲老人楊絳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舊樂觀豁達,每天讀書寫作從不間斷,晚上一點半睡覺。

2013年7月17日,楊絳102歲生日。

2015年7月17日,楊絳先生迎來104歲生日(如按照楊絳先生自己的虛歲算法,是105歲),身體依舊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鑠。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個人生活

婚姻愛情

1932年春天,楊絳考入清華大學並與錢鍾書相識。第一次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回答。世紀佳緣由此展開。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成婚,不久一同出國留學,無論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們相親相愛的足跡。在牛津,楊絳與錢鍾書曾在詩歌裡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人物趣事

不打擾父親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裡,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麼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登,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父親就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

勇敢說穿高底鞋

楊絳在北京出生,還不到100天,就跟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歲,隨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東城,房東是滿族,她因此見識了梳「板板頭」,穿旗袍,著高底鞋的滿族婦女。她們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樣嵌在鞋後根,而是位於鞋底正中,俗稱「高底鞋」,或依其形狀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滿族女子穿上這種鞋,不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來,前傾後仰,婀娜多姿。父親有一次問楊絳:「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楊絳認真思索了一會,答:「要!」 。

懂事撿飯粒

楊絳六歲,進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在學校包飯。一天,小學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任女高師的「學監」。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裡。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 

作品風格

楊絳文學作品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有時明淨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節選自《人在邊緣──楊絳創作論》,《文學評論》1995年第5期)楊絳的文字韻致淡雅,獨具一格,更難得的是,當她用這潤澤之筆描寫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時,擁有不枝不蔓的冷靜,比那些聲淚俱下的控訴更具張力,發人深省。

獲獎記錄

作品獲獎

2004    傑出成就獎     (提名)    

2003    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第一名   《我們仨》    (獲獎)    

1986    西班牙「智慧國王阿方索十世勳章    (獲獎)    

1985    最佳散文獎    《林奶奶》    (獲獎)    

社會活動

從2001年起,楊絳將個人稿費捐給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到2014年已累計捐款一千多萬元。 

人物評價

她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她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搜狐網)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錢鍾書評)

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盧翎評價楊絳說:「楊絳的散文平淡、從容而又意味無窮。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她的散文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盧翎評)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周國平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