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動物百科:牛

生肖動物百科:牛

鞭春祈豐年

每年的2月4日通常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殘冬終於退去,人們迫不及待地準備迎接春天了。

古人向有殘冬出土牛送寒氣的習俗,到兩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固定為立春之際舉行的土牛迎春儀式。是日清晨,京城百官都著青衣、戴青帽、立青幡,送土牛於城門外,官員執鞭擊土牛,以示勸農,各郡縣也舉行同樣的儀式。隨後老百姓哄搶碎牛的散土,說是「土牛之肉宜蠶,兼辟瘟疫」。爭來搶去,成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節日,謂之「鞭春」、「鞭牛」。唐代詩人元稹(779-831)《生春》詩云:「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正是這一盛況的寫照。

立春出土牛以祈豐收的習俗,經兩漢入唐至兩宋(960-1279),越來越豐富多彩。漢時「立土牛六頭於國都郡縣城外丑地,以送大寒」。醜的方位在北方偏東,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牛為丑,故立土牛於丑位為最佳方位。到宋代四門都開,各出土牛,牛身飾彩,鼓樂相迎,由人妝扮成主管草木生長的「句芒神」(句音gou勾)鞭打春牛,地方官行香主禮。一方面宣告包括農事在內的一年勞作開始,一方面祈禱當年的豐收。宮中也行「鞭春」儀式,自然是皇帝主禮。街市上多有泥制小春牛出賣,於是春牛不僅是迎春儀式上的主角,也成了新春之際的吉祥物。在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中,牛與春天具有天然的聯繫。

牛年好耕田

古人認為〞牛年馬年好耕田〞,牛年通常風調雨順。舊時的黃歷多印有十二生肖圖,並標明「幾牛耕田」、「幾龍治水」之類的話。每年第一個丑日在正月初幾,就是幾牛耕田;第一個辰日在正月初幾,就是幾龍治水。比如某一年正月初一是辰日,初十是醜日,即〞一龍治水,十牛耕田〞。按民間的說法,治水的龍越多,雨水越少,龍越少反而雨水充沛--頗有點「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意思。牛卻相反,本是勤奮和財富的象徵,自然是多多益善,由此看來,這一年就是個好年頭。

牛成為生產力的標誌,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牛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中國山西、河南、四川等地都出土過距今5000年左右的水牛遺骸化石。近年來,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水牛的角、殘肢和頰齒等300多件,證明古河姆渡人已把野生牛馴化成家畜。據說黃帝的臣子胲能駕牛,也有說少昊時人開始駕牛。黃帝、少昊都是遠古傳說時代的部族首領,彼時尚未進入青銅器時代而不可能有金屬農具,因此用牛耕田還不可能,所謂駕牛大概是驅牛負重或載人。據記載,商部族的祖先王亥曾趕著牛群到河北與有易氏進行貿易,足見遠古時代畜牧業之發達。

江西新幹出土的商代鏵犁,將有證可查的牛耕歷史從春秋提高到商代,牛用以耕田至少是3000年前的事了。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現「犁」字,其形頗似牛引犁頭啟土,可見牛耕已較常見。農業進入畜牧階段,無疑是生產力的一次革命。牛耕至今尚未絕跡,在偏遠山區間或負重引車,可見牛還沒完全脫離農事。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後「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後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於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裡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綵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綵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搖籃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後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神牛創世紀

牛在農耕文化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感謝和自己共同創造文明史的夥伴,因此牛崇拜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前475一前221),秦國就曾立怒特祠祭祀神牛。中國56個民族大都實行過牛崇拜,有關牛的神話傳說舉不勝舉。

納西族、塔吉克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及哈尼族都有神牛創世的神話。塔吉克人認為人類生活的世界由一頭神牛頂著,人若幹壞事,神牛會抖動牛毛或犄角發出警告,於是發生地震之災。維吾爾族傳說大地被一頭公牛的一隻角支撐著,公牛由一隻特大的烏龜馱著,浮在水面上,牛感到勞累時,就把大地從一隻角換到另一隻角上,這時就會發生地震。柯爾克孜人也持此說,他們常常為牛祈禱,願它永遠強壯,少發地震。

苗族最大的天神「勾蒿」有兩組群體神,一組是19個水牛天神,一組是15個黃牛天神,掌管著人間的吉凶禍福。苗族人對牛情有獨鍾,每逢過年的早上,還要把酒淋在牛鼻上,表示與牛共度佳節。土家族傳說中的牛王,因幫人類多打了糧食,遭到天神的懲罰,被貶到地上終生吃草,幫人耕田種糧。土家族每年農曆四月十八為牛王過生日,成為祭祀牛王的節日。布依族的牛王節則在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各寨舉行隆重的祭典,家家用米酒、五色糯飯敬牛王,喂耕牛。仡佬族的牛王節在農曆十月一日,也稱敬牛節。人們要殺雞備酒敬奉牛王,祈求它保佑耕牛。這一天牛不勞作,吃好飼料,有的地方還放炮竹,給牛披紅掛綵,像嘉獎勞動模範一樣。侗族每年農曆六月六美食供奉牛神,家家牽牛去河邊洗牛,用黑糯米飯餵牛,是謂洗牛節。

銀河浪漫篇

在中國文化中,牛的影響不僅限於農耕文明範圍。遠古時代葛天氏部族的音樂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於是中國音樂史的第一章裡就寫進了有關牛的段落。漢語成語有「對牛彈琴」,是譏人講話不看對象,或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其實,60年代有人發現,在乳牛場放音樂,會使牛奶產量大增。但音樂必須是優美舒緩的,麥克爾?傑克遜的搖滾樂不受歡迎。可見牛還挺有音樂細胞,「對牛彈琴」的詞意似乎應重新評估。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騎著一頭青牛出函谷關(河南與陝西交界處)西行,為後人留下不朽的哲學名著《道德經》。有誰能想到,老子著作最後的構思和定稿,是在牛背上完成的,那頭青牛不僅在哲學史上留下痕跡,還隨著神化了的老子沾了幾分仙氣,在神話傳說中永存。

公元前627年,鄭國商人弦高路遇前來偷襲鄭國的秦國軍隊,立即假托君命以12頭牛犒勞秦軍,同時派人回國告急,秦軍見鄭國有防備,只好撤兵。弦高用12頭牛中止了一場戰爭,留下了千古佳話。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軍攻齊,連下70餘城,唯齊將田單堅守的即墨未能攻下。前279年,田單施反間計,使燕王換騎劫為將。然後一邊詐降麻痺燕軍,一邊把1000頭牛披上綵衣,牛角上縛矛,尾上縛火,乘夜大開城門,牛負痛狂奔,5000勇士隨後衝殺。燕軍大敗,騎劫死於陣中。田單乘勝收復失去的70餘城。「火牛陣」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一個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田單與那1000頭火牛從此永垂史冊!

牛與人類的關係實在密切,因而頻繁地出現在民間傳說中。在東方流傳最廣、最浪漫動人的是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牛是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最終牛郎與織女被王母娘娘劃下的銀河分開,玉皇大帝只許他們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踏過喜鵲搭成的橋相會一次。在晴朗的夜空,我們可以看到明亮的銀河兩側牽牛星與織女星遙遙相對。牽牛星即天鷹座α星,在它兩旁稍暗的天鷹β、γ就是牛郎和織女的一雙兒女。織女星是天琴星α,是北方天空上最明亮的恆星,被稱為「夏日的女王」,附近呈梭形排列的四顆小星組成她的織梭。這五顆星在西方人眼中則是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之子俄耳甫斯手中的七絃琴。

據說每到農曆七月七,躲在葡萄架下,可以聽到牛郎織女一家人在訴說離愁別恨。有時遇上下雨,人們會說那是牛郎織女〞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淚水。人們對牛郎織女抱以無限同情的同時,也深深懷念那成全了牛郎織女愛情並犧牲了自己生命的老牛。

牛在民間

我國少數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曆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也稱「牛神節」、「敬牛王菩薩節」、「祭牛王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並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後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並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

喪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禮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項目,其儀式是轉戛,而轉戛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這樣的記載:「親死,選牛一頭或數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之(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於雲南中部、麗江山區的納西族在喪葬時有跳耗牛的風俗。老人死後,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內燃起火堆,來客圍在四周,跳喪葬舞,領舞者唱著輓歌。歌舞畢,眾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隨後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將一碗牛奶灌進去。若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則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就要另換一頭再灌,然後捆住牛的四蹄,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剝皮分肉,將牛心、牛肉獻於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後再祭一次,稱為「熟祭」,祭畢埋骨入土。

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財親」一說,流行於湖南一帶。在當地,一頭牛幾戶其用的稱為結牛財親,並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別人,其「親戚」關係也到此結束流行於陝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於人,並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