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動物百科:龍

生肖動物百科:龍

華夏圖騰

逢年過節及各種盛大慶典,中國人都會舞龍慶賀,並把這種習慣帶往世界各地。凡華人聚集之處,必有彩龍飛舞,這是華人司空見慣而又百看不厭的場面。每當巨龍騰躍之時,歡樂的場面就會高潮迭起。澳門的舞龍別有一番風味,舞者舞步踉蹌,故曰「醉龍」,觀者也如飲佳釀。華人對龍的感情非比尋常,是因為華人一向以「龍的傳人」自居,即使在失去了神學意義的今天,龍仍被華人視為本民族的精神象徵,可以說,龍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圖騰。

圖騰一詞來自印第安人的土語Totem,原意是「他的親族」。圖騰本是原始先民認為與本氏族有血緣關係的動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標誌。而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原始先民何以將現實中並沒有的龍奉為圖騰,這一直是無數學者未能完全破解的千古之謎。

不少人認為,龍起源於蛇,因為上古傳說中人類的祖先伏羲、女媧、黃帝等都是人面蛇身。50多年前聞一多先生的假說影響最大,他推斷中國的氏族公社時期,以蛇為圖騰的氏族先後兼併了許多別的氏族,兼併的同時又吸收了其他氏族圖騰的某些部分,於是「以大蛇為主體,兼有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混合而成的龍圖騰出現了。」

但近年來,他的推論也受到挑戰。有人指出,原始社會氏族間的鬥爭是殘酷的,勝利者不會寬容到吸取別人的圖騰來豐富自己的氏族標誌。於是在上一個龍年(1988年)前後,學術界開始了新的一輪爭鳴。有人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有人認為龍是先民對雷電的聯想,還有人認為龍起源於野豬,認為龍與馬、魚、蠶、颱風、雲等動物或自然現象有瓜葛者也都大有人在。各家之說似乎皆有文獻或考古發現可據,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關於龍的爭論還會繼續下去,但有一點是無爭議的:古人的藝術想像力是驚人的。不論是從大型動物,還是從自然現象中提煉具象出如此華美剛健的龍,都是現代人所無法做到的。

通常認為龍形成熟於2200多年前的漢代,其特徵如宋人羅願所總結有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但1988年考古學者在河南濮陽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中華第一龍」——6000多年前的蚌塑龍已具備了後世龍的主要特徵,人們再一次感到震驚。現代人對龍的崇拜與其說是對祖先的崇拜,不如說是對祖先美學成就的崇拜。

民族象徵

許慎《說文解字》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龍從一開始就被人們賦予多種神格,既是雨神,又是雷神,既是雲神,又是風神。為太陽拉車的是六條巨龍,是日神的驂乘。北方的燭龍是光明之神,南方的應龍曾協助遠古的大禹治水,屈原在《天問》中發問:「應龍何畫,河海何歷?」王逸註:「或曰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也。」東海的夔龍司職音樂,青龍是方位神,與天文有關。相傳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它們的形象出現在碑碣下、房頂上、樂器和兵器及門環上、涉及音樂、體育、法律、建築、宗教等諸領域。可見龍是多功能神祇,除了不管婚姻、愛情,幾乎處處有靈。人們祈求風調雨順,扎應龍之狀以通神。舞龍的初衷就是祈雨和祈求豐收。古時吳越(長江中下游)漁民斷髮文身,就是為了讓龍神視為己類不加傷害,賽龍舟正是為了娛神以求保佑。最初並非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龍挾風雲雷電巡行於天,卷驚濤駭浪翻騰於海,神通廣大,變幻莫測。所以古人常有「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描述,優秀的畫家作畫時也常常將龍掩於雲霞之中,不以全貌示人而增其神秘感。《歷代名畫記》說南朝梁武帝建佛寺,張僧繇在牆上畫龍而不點睛,別人問他為何,他說一點睛龍就活了。別人不信,非要他點,結果點睛之後,陰雲密佈,雷聲大作,所畫之龍破壁沖天而去。給後人留下一個「畫龍點睛」的典故。

公元前501年,中國文化史上的巨人孔子向另一位巨人老子第三次問禮。老子介紹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和對奴隸制度的批判,孔子受到了極大的啟發和震動,整整3天神情恍惚。他對弟子感歎,老子簡直像龍一樣,合起來成為一體,散開來滿天雲霞,神秘莫測。老子姓李,於是天下李姓便留下「猶龍世家」的美稱。

龍是偉大高貴的象徵,所以古人常用龍來形容傑出的人或事物。《三國誌》寫諸葛亮「龍驤虎視」,是讚揚他有雄才大略;《世說新語》謂嵇康「龍章鳳姿」,是讚美他相貌出眾。「龍吟虎嘯」形容人聲音宏亮;「龍行虎步」形容人步履矯健;「龍飛鳳舞」、「龍筋鳳髓」常用來形容書法之精妙。「龍爭虎鬥」則用來形容戰爭或體育比賽的激烈。

龍有如此多的可貴品格,歷代統治者就想借龍威壯自己的聲勢。《山海經》說伏羲氏「龍身而人首」;《史記?五帝本紀》說炎帝神農氏「母曰任姒,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說黃帝軒轅氏「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生日角龍顏,有景雲之瑞。」於是秦始皇被稱「祖龍」,漢高祖劉邦則更進一步編造自己是龍子的神話。後世皇帝競相倣傚,都把自己說成是「真龍天子」,以此確立政權的合法性並威懾別人。</p>

明清兩代的皇帝更企圖將龍據為己有,不准百姓使用龍的圖案,自己的衣服上卻繡滿大大小小的龍,最多的竟達190多條。皇宮之中佈滿龍雕龍畫。故宮簡直就是一座「龍窟」。故宮建築群到底有多少龍,恐怕沒有人能說出準確數字。各殿堂基座和橋兩側都有石欄,欄柱上大都雕有盤龍。天安門金水橋兩邊就有28根雕龍望柱,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的基座周圍有雕龍望柱1458根,洩水石雕龍頭1142個。最引人注目的是保和殿後的雲龍大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250噸的漢白玉石上雕著14條大龍。原是皇家園林的北海中有一道九龍壁,所謂九龍指前後各9條大龍,實際上大少龍共有635條!

皇帝們借助龍威到了病態的地步,明代畫家戴進畫了一幅《水母騎龍圖》便丟了性命,誰敢擅用龍的紋飾必遭滅族之禍。但老百姓是不買賬的,照樣用龍來命名山川城池,照樣將「龍」字嵌入自己孩子的大名之中。在中國的大地上,地圖上可查出帶「龍」字的地名多達499個(不算小地名)。僅北京以龍命名的古跡、名勝、文物就數不勝數。至於名字中嵌有「龍」字的中國人就更數不清了,這還不算佔人口7%的「猶龍世家」的李姓中國人。

中國是龍的國度,龍從來不專為皇室所用,而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龍年遐想

龍在中國文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它的話題是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的素材。中國文學中寫龍詠龍的詩、詞、文、賦多如恆河之沙,各民族有關龍的民間傳說也多如繁星。戲曲中與龍有聯繫的劇目舉不勝舉,中日藝術家還曾合作演出過《龍王》。書法、雕塑、繪畫中有許多龍的傳世之作,尤令人驚訝的是,東方國家龍的造型都很近似,看來受中國畫影響很大。不像西方的龍那麼醜惡、凶狠,總是惡勢力的代表。

東方的龍和善、高貴、威武、華美,能上天,能下地,能潛入深淵,變化無窮,在大起大落之中仍能保持一種從容。這種從容在當今風雲變幻的世界上更顯得難能可貴,不管風高浪急,始終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這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半個世紀來,外國人常以巨龍來比喻中國,一方面說明東方龍的形象已被西方所認識,所接受;一方面說明世界對中國等東方國家的一種期待,一種美好的祝願。

飛龍在天,風起雲從,龍年的晴空總會顯得格外明朗!

龍在民間

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是與龍有關的。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有關南宋龍燈的記述:「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蜿如雙龍之狀。」吳氏所說的是靜止觀賞的龍燈。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名,說的是由人舞動的龍燈。明清兩代,舞龍燈之風更盛。據清道光年間《滬城歲事》載:「游手環竹箔作籠狀,蒙以繪,繪龍鱗於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導師為燈牌,必書『五穀豐登,官清民樂』。」清喜慶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亦載:「今圓明園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煙火,轉龍燈。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橫一竿,狀如丁字。橫竿兩頭,系兩紅燈,按隊盤旋,參差高下,如龍之宛轉。少傾則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龍燈並非燈節才有,春節、中秋以至各種廟會均有此項活動。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龍是吉祥瑞獸,人們用燈模擬龍的形象,無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義。

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晚其畫介石墓中室東壁上的樂舞百戲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漢代魚龍之戲的形象資料。其龍雙角、鱗身、雙翼、長尾,背上負一大圓口雙耳瓶;瓶上立著一個扮演羽人的小孩,雙手持一帶羽葆的長幢耍弄。龍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鼗鼓向龍搖動的人;龍後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鼗鼓舉掐的人氣氛熱烈。此龍的造型,極像馬的形體。

農曆二月二為漢族的「龍抬頭節」。此時正值尺蟄、春分時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冬的龍在這一天正抬頭活動,以後的雨水也就多起來了。明人沈榜的《宛署雜記》有關於「二月引龍,熏百蟲」的記載:「宛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蜿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麵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由於中國北方多旱少雨,將引入家中,圖的是風調雨順,於是也冰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這一天,人們吃龍鬚面、龍鱗烙餅、龍耳餅子等等。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按地支推算,「五」為「午」,聞一多先生曾將端午節稱為「龍的節日」。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內容,古時皇家龍舟的製作極為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詔李嵩所畫《中天戲水岫》中的大龍舟,頭、尾、鱗皆雕鏤金飾,舟上建層樓台觀,檻曲安設御座,兩舷各三槳,氣勢雄偉,金碧輝煌。()

古代帝王服飾中有龍袍。《清朝通志器服略》中記載:「皇帝龍袍,色用明黃,棉袷紗裘,惟其時,領袖具石青片金綠,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筆型色去。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衣襟處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在清代一般繡九龍,但從正面或背面看都是五條龍,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稱號。袍的下端排列著許多「水腳」,水上繡水浪,俗稱「海水江涯」。包含著一統江山及延綿不斷等寓意。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