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與性格有關嗎?

血型與性格有關嗎?

  關於血型與性格關係的研究多年以來一直長盛不衰,在亞洲的日本和韓國,關於血型的說法更是層出不窮。 

  2005年的愛情喜劇電影《我的B型血男友》縱橫銀幕,韓國人氣偶像李東健和韓智慧為我們帶來了一個與血型有關的愛情故事。迎彬(李東健飾)是個對愛隨心所欲、玩世不恭的B型血男人,他自私,任性,幽默,不拘小節,很有異性緣。夏美(韓智慧飾)是個A型血女孩,溫柔,體貼,內向,錯過了很多認識優秀男性的機會。一天,夏美巧遇迎彬,對他一見鍾情,自私、任性的B型血男友和小心翼翼的A型血女友的"戀愛冒險記"由此開始。 

  這部電影在韓國迅速風靡,血型甚至成了人們擇偶的新標準,許多相信血型決定性格的韓國女子對B型血的男性敬而遠之。某韓國網站最近進行的一項全國範圍的調查顯示,B型血男人被認為是約會的最差對象,近40%的女性表示,她們不會嫁給B型血的男人。一位女性還在漢城大學醫院的留言板上發了帖子,呼籲尋找有關醫學證據,以證明B型血的男子比其他血型的男子在婚姻、感情方面更容易出軌。 

  "血型決定性格"的觀點在我國也相當流行。許多徵婚啟事中都出現了"血型"的內容。很多公司在招聘時,對血型提出了特殊要求。據報道,重慶的黃女士去應聘一家公司的文員,過關斬將的她被告知,還要檢查血型才能最終決定是否錄用她,因為該公司的負責人認為,AB型、B型血的人思維比較活躍,好動,不適合做辦公室文員,不準備聘用這兩種血型的應聘者。黃女士於是拒絕接受血型檢查,認為這是一種新歧視--血型歧視。 

  如今,關注血型的公司越來越多:杭州的兩家金融機構只招收O型血和B型血的人;北京某公司以百萬年薪聘請銷售總監和銷售經理,除了學歷、能力等諸多高要求之外,"血型為O型或B型"也赫然列入了應聘條件中。對此,該公司人力資源部的解釋是,血型為O型或B型的人,性格比較穩定,具有親和力,這是高級銷售人才不可或缺的個性特徵。 

  以上現象的存在都基於這樣一個假設:血型與性格間存在直接聯繫。 

  血型學說靠不住 

  血型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卡爾·蘭德斯泰納於1902年發現的。根據血液紅細胞表面存在的不同物質,人的血液分為A型、B型、O型和AB型4種基本類型,此外還有幾十種亞型。 

  1927年,日本學者古川竹二提出了"血型性格學",認為在血型和性格之間明顯存在聯繫。古川竹二對1245人進行了調查,在《心理學研究》雜誌上發表了《血型與性格學的研究》一文。他認為,人因血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格;同一血型的人具有相同的性格;A型血的人性情溫和,老實,多疑慮,怕羞,順從,喜歡依靠他人,易衝動;B型血的人敏感,擅長社交,多言,好管閒事;AB型血的人外表像A型血的人,內心則像B型血的人;O型血的人堅強,好勝,霸道,不聽指揮,有膽識。 

  1964年12月,《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刊登了著名心理學家卡特爾等人的論文《血液群體與性格性狀》,作者用16項性格指標,對568名意大利人或意大利裔的美國人進行了測定,發現"溫順-堅強"指標與血型顯著相關:B型血的人比A型和O型血的人更溫順。論文發表後,兩位遺傳學家分別給該雜誌寫信,指出這項研究在邏輯上和統計上都存在錯誤,其中一位還認為不該浪費版面刊登這樣糟糕的論文。這兩位遺傳學家都要求論文的作者公佈研究的原始數據以便檢驗。卡特爾則答覆說,原始數據沒有保留下來,無法提供。 

  1980年,美國心理學家斯萬等人在《人類季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對美國密西西比州的547名兒童進行了調查,發現"緊張程度"的性格指標與血型密切相關:AB型血的人最緊張,其次是O型血的人。他們的研究結論與卡特爾的結論不一致。 

  卡特爾等人稍後也在同一本雜誌上發表了對323名澳大利亞白人的調查結果。他們承認,這次未發現"溫順-堅強"的性格指標與血型有關,但"從眾-自行其是""散漫-自律""焦慮"等性格指標卻和血型明顯相關:AB型血的人比A型或B型血的人更自行其是,A型血的人比O型和B型血的人更散漫,並比O型血的人更焦慮。 

  1989年,卡特爾等人在《人類季刊》上發佈了針對美國中西部地區的人的調查結果。這次他們測定了4項性格指標:"外向型-內向型""感性型-直覺型""思考型-感覺型""洞察型-判斷型"。調查的結論是"血型和性格無關",徹底推翻了自己以前的研究結果。 

  到底是什麼決定了性格

  目前,學術界根據許多嚴肅的心理學調查,以及對性格與基因關係的理解,傾向於否定血型與性格之間的聯繫。 

  一些介紹"血型性格學"的論文或書籍往往會列出血型與性格相關的統計結果,這些統計結果往往得不到學術界的承認。因為基礎研究工作及資料積累不充分,同一種性格或行為特徵未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環境下進行研究,沒有足夠的結果以相互印證;未經研究的性格與行為特徵還有許多,比如:豁達或狹隘,果斷或寡斷,熱情或冷漠,等等。 

  事實上,不少心理學家都研究過血型和性格的關係,發現沒有關聯,或者僅有微弱的關聯,後者被認為是試驗對像受血型文化影響導致的"自我實現"--相信自己所屬血型應該有什麼樣的性格,不知不覺地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 

  退一步說,如果有多項研究表明血型與性格存在顯著關聯,是否就能得出"血型決定性格"的結論呢?並不能,因為"相關性"不能用於證明"因果性"。如果不能發現作用機理或給出合理的解釋,這種相關性就可能是虛假的。迷信的起因,往往就是把事物的表面相關當成了因果。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血型從來就沒有優劣之分。一些生物學家認為,"血型性格學"違背了已知的生物學知識。血型是由血液中紅細胞表面的抗原決定的,基因決定了一個人紅細胞表面的抗原,從而形成獨特的血型。在遺傳因素上,決定性格的主要是神經類型,以及各種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的多少。決定血型的基因不等同於決定神經類型和激素的基因;抗原不與中樞神經接觸,不可能對性格發生影響。大多數遺傳學家認為,影響性格的遺傳因素極其複雜,涉及到眾多基因的相互作用。 

  此外,血型決定性格的學說完全否定了社會、環境等後天因素對性格的影響。如果血型真能決定性格,那麼,朋友之間就不再是性情相投,而是血型相合;職業不再是興趣、特長所向,而是血型所示……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哪家研究機構能拿出權威的統計數據,證明血型與人的性格存在直接聯繫。正如韓國天主教大學精神病醫學系博士金泰石所說:"將血型與性格聯繫在一起並無任何科學根據。在找到科學依據之前,我們只能認為這不是真正的科學。"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