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系統

血型系統

紅細胞血型是1900年由奧地利K.蘭德施泰納發現的。他把每個人的紅細胞分別與別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後,發現有的血液之間發生凝集反應,有的則不發生。他認為凡是凝集者,紅細胞上有一種抗原,血清中有一種抗體。如抗原與抗體有相對應的特異關係,便發生凝集反應。如紅細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體,便會發生凝集。如果紅細胞缺乏某一種抗原,或血清中缺乏與之對應的抗體,就不發生凝集。根據這個原理他發現了人的 ABO血型。後來他又把不同人的紅細胞分別注射到家兔體內,在家兔血清中產生了3種免疫性抗體,分別叫做M抗體、N抗體及P抗體。用這3種抗體,又可確定紅細胞上3種新的抗原。這些新的抗原與ABO血型無關,是獨立遺傳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統。而且M、N與P也不是一個系統。控制不同血型系統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體上,即使在一個染色體上,兩個系統的基因位點也相距甚遠,不是連鎖關係,因此是獨立遺傳的。

  有些血型抗體是不完全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細胞結合後看不出凝集現象,血清中有抗體但不容易發現。1945年抗人球蛋白試驗應用到血型檢查中來,這種試驗就可檢查不完全抗體,從此,許多血型抗原陸續被人發現。每當發現一個新抗原後就要確定這一抗原與已經發現的血型是什麼關係,這樣在人的紅細胞上便確定了若干血型系統。此外,還有一些抗原,或因其在群體中出現的頻率太高,或因其在群體中分佈的頻率太低,對它們無法進行遺傳學分析。在沒有弄清它們的遺傳關係以前,暫且把這些抗原分別叫做高頻率抗原及低頻率抗原,對於它們的歸屬有待進一步確定。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