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還山個人資料,許還山電影,許還山演過的電視劇

許還山個人資料,許還山電影,許還山演過的電視劇

許還山個人資料

中文名:許還山

外文名:XU HUAN SHAN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江西樂平

出生日期:1937年7月13日

星座:巨蟹座

父親:許凌青

姐姐:許還河

前妻:一位維族姑娘(離異)

妻子:李彩雲(現任)

子女:一兒一女(前妻所生)

職業:演員、導演

畢業院校:北京電影學院

主要成就:曾獲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首屆學會獎

代表作品:《張衡》、《雙雄會》、《大決戰》、《電影表演探索》等

許還山圖片

許還山是中國當代著名表演藝術家、導演。原籍江西樂平,1937年7月13日生於北平。1956年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學習,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留校勞動。1966年至新疆勞動。1979年回北京主演影片《櫻》。1980年起任西安電影製片廠演員,1986年轉任導演。曾主演《張衡》、《寒夜》、《雙雄會》、《紅與白》等影片。1987年導演影片《盲流》及電視連續劇《鑄情歲月》、《大上海屋簷下》等。

1956年許還山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學習,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留校勞動。1966年至新疆勞動。1979年回北京主演影片《櫻》。1980年起任西安電影製片廠演員,1986年轉任導演。

曾主演《張衡》、《寒夜》、《雙雄會》、《紅與白》、《代理市長》、《幸運的人》、《決戰之後》等影片,獲得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首屆學會獎,1986年轉做導演工作,1987年導演了電影《盲流》及電視劇《鑄情歲月》,並著有《電影表演探索》等40餘篇論文。

兩次婚姻

許還山有過兩次婚姻,都是流放著的婚姻。他的第一個妻子是個懂漢語的維族姑娘,她的哥哥和許還山同在一個農場當工人,看到還山是個正直善良英俊的小伙子,他把妹妹介紹給還山。一個人落難之中多麼需要有個溫暖的家,有個溫柔體貼的妻子。他和那姑娘在農場的小泥屋裡成了親。還山白天在農場勞動,晚上回家鑽研木工技術,他以為從此開始了自給自足無憂無慮的田園生活,周圍的維族老鄉熱情純樸,他逐漸不再想到自己是個「老右」。可沒料到妻子的脾氣越來越古怪,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又哭又鬧,發展到神經質的病態。在妻子懷第二個孩子的時候,那是1970年,他帶妻子回河南鄭州探望父母後,轉道北京,探望姐姐姐夫。妻子鬧著要留在北京,姐姐為他著想,答應把弟妹留下來,孩子生下之後,姐姐看到弟妹那副病態索性提出來把小外甥留在身邊撫養。還山將妻子接回新疆,小家庭仍然得不到安寧,不得已兩個人終於分手,妻子帶著兒女離去了,他孑然一身空守著小泥屋。沒有溫暖的家庭,不要也罷。他真想就這樣一個人過下去。可命運之神又把第二個妻子送到他的小屋。

她叫李彩雲,是個山東女子。50年代,有一批響應號召扎根邊疆的山東姑娘來到新疆,當時的做法很絕,有關部門來了個集體拉郎配,把姑娘們集體介紹給生產建設兵團的轉業軍人。彩雲命苦,攤上個脾氣暴躁的酒鬼,生下一個女孩之後,她實在不堪忍受丈夫的打鬧,只得離了婚。女兒長大之後來到許還山所在農場插隊。這姑娘天天和許大叔在一起幹活,看到許大叔一表人材,知識淵博,待人和善,處事正派,打心眼裡敬佩。一次回家探親,她把許大叔的故事講給在喀什紡織廠做女工的媽媽聽,勸媽媽到農場去看看,見見許大叔。媽媽被她說動了心,真的來到農場,這之後就像電影《牧馬人》那樣,李彩雲發現女兒喜歡的這位許大叔果然是個好人,由女兒做媒,他們結成了一對患難夫妻。婚後的生活是幸福的。彩雲文化不高,但心地善良,事事都為別人著想,還山敬重她的為人,覺得兩個苦巴巴的人湊在了一起,總算是一種緣分,應該珍重。彩雲在喀什,還山在巴楚,倆人不常在一起。有一次,還山因食物中毒差點喪命,彩雲把他接到喀什,細心照料,無微不至。許還山為此永遠不忘妻子對他的深情。他常對人說,無論我將來做什麼工作,走到哪裡,都不會忘了彩雲。

後來,果然他重返影壇,成了令人矚目的大演員,可他始終沒有忘掉「糟糠」。彩雲隨他調動,進了西安電影製片廠,仍干她的工人老本行。我多次聽還山講起他的老伴對他如何如何好,但始終無緣見到這位可敬的大姐。去年的電影節游漓江時,許還山滿身披掛,「武裝」了3架照相機,左一個鏡頭右一個鏡頭,比專業攝影師還氣派的樣子,我就開玩笑問他:你這是發了什麼洋財?買了這麼多器材?」還山一本正經地開了話匣子:我老妻知道我喜歡鼓搗這玩意,把這些年積攢了3萬多元都給了我,說咱倆也不想吃喝玩樂,你就這麼點愛好,買上幾架好相機吧!你看,我這老伴怎麼樣,真讓我沒的說。沒別的,我這不是賣著力氣地照嗎?我要把我看到的好景致都拍下來給她看哩!」我搭腔說:「可惜大嫂不能一起來!」他說:「是啊,彩雲要是能和我一起來多好哇!再有機會出外景,我一定帶她出來看看,她苦了一輩子也該享享福了。」

許還山是幸福的,他身邊總有一片象徵祥瑞的彩雲!

表演特點

許還山在銀幕上塑造的汪文宣、司馬遷、張衡、屈原等眾多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早已為人們耳熟能詳。

許還山有著疾惡如仇、直言不諱、敢做敢當等鮮明個性,令人肅然起敬。老一輩藝術家不僅是用心來拍影視作品,更是用心去熱愛生活,善待生活。許還山1956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57年即被錯劃為右派,從此打入生活底層20餘年。在那些艱苦的歲月裡,他做過瓦匠,當過木工,也任過會計、出納,前前後後從事過的職業有近30種。可以說,他品嚐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人生最輝煌的歲月他幾乎都在體力勞動中度過。那段時光在帶給他苦難的同時也給予了他莫大的財富。從那時起,他學會了寬容、忍讓、樂觀、堅忍不拔。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滿天風雨難為久,雨後定是艷陽天」。廣泛的生活積累使得他在後來演起戲來得心應手,能非常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心情感。

1979年北京電影學院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櫻》,恰是由他這個第一屆學生來主演,這也正是他畢業後的第一部影片。在這部片子裡,許還山成功地塑造了化纖廠工程師陳建華的形象。演來張弛有度,耐人尋味,在飽受壓抑的知識分子心目中產生共鳴。對此,他曾頗為感慨地說過:「總算活過來了,又能從事我最鍾愛的職業,這既是時代的慶幸,也是我個人的慶幸。」從此,許還山在表演事業中不斷攀登新的峰,所獲獎項也不計其數。他至今仍沒有放棄對影視事業的熱愛,每年仍在全國各地拍片,依然健康、依然樂觀、依然充滿了對生活、對事業的熱愛。也許,他這一生,都會在這樣的忙忙碌碌中度過吧。他的經歷,值得我們去思考;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的一些對生活、對藝術的見解,也應值得我們去聆聽、去體會。

一些新劇的新聞發佈會上,記者將老藝術家冷落一旁,而對所謂的「明星」、「偶像」卻趨之若鶩,對此,許還山深惡痛絕。真正促進中國電影發展的都是老藝術家們,他們在不同時期塑造的人物形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地道戰》、《英雄兒女》、《上甘嶺》等至今仍不失為中國電影的經典之作。而現在的一些「一夜成名」的明星沒拍幾部像樣的片子,卻處處享受著「星級待遇」,媒體也用大量篇幅不負責任地去炒作,有些甚至造成了很不良的社會影響。媒體的這種炒作之風,應該盡早地剎剎了。

他非常厭倦港台對於歷史劇的「戲說」,認為那是篡改歷史,在他看來,影視劇允許人們做一些藝術上的加工,應該是70%的真實與30%的虛構,而今卻受港台劇的影響,我們的歷史劇變得沒有時代、沒有人物個性與語言特色,這樣拍出來的影視作品,難以讓人接受與流傳。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其思想性、觀賞性、娛樂性、票房價值四者缺一不可,不應總去表現無聊的、低層次的小情趣。而有些女星刻意追求「骨感」、「健美」而忽略了健康,在許還山看來,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一種做法,「健美健美」,「健」才是第一位的東西,本末倒置只會白白糟蹋壞了身體。

個人經歷

1956年許還山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學習,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留校勞動。

1966年至新疆勞動。

1979年回北京主演影片《櫻》。1980年起任西安電影製片廠演員,1986年轉任導演。

曾主演《張衡》、《寒夜》、《雙雄會》、《紅與白》、《代理市長》、《幸運的人》、《決戰之後》等影片,獲得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首屆學會獎,1986年轉做導演工作,1987年導演了電影《盲流》及電視劇《鑄情歲月》,並著有《電影表演探索》等40餘篇論文。

藝術成就

對於藝術的態度

儘管生活中自己對經商之道和商人的思想並不瞭解,但是仍然會盡力把握好這個角色。他對藝術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得到了劇組人員的一致推崇。作為一名老一輩的表演藝術家,許還山對現在許多年輕演員的表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雖然同出自電影學院,但現在的年輕演員和自己那一輩的演員已經完全不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要求,現在的演員都有個性。有的年輕演員演個角色,身邊還要帶個助理,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就不習慣了。」「演戲其實也是一項平常的工作,如果把它放在人民群眾之上,演員的藝術生命就不會長久。」許還山直言不諱的一席話,其實也道出了許許多多老演員、老藝術家的心裡話。老演員演戲好是不言而喻的,而他們的為人和藝德則一般不被「圈外」人所瞭解,而這恰恰是年輕演員應該多學習的東西。許還山謙遜地說,自己與年輕演員的合作是一種互動的學習關係,朋友關係。他經常在拍戲間隙,為年輕演員進行輔導,幫助他們對劇本的理解。

對藝術的理解稱之為是一門學問。雖然接受過正規電影學院的教育,雖然從影以來已經在數十部影視作品中飾演主要角色,眼下,這位老人仍然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著。老人告訴記者,在與時俱進的現代社會,人們更應該多瞭解一些傳統文化,將傳統藝術文化中的精華保留發揚。這位喜好詩歌、書畫、攝影的老人,因為在雕花樓拍戲而開始研究這裡的歷史、建築。雕花樓裡的一片瓦、一道屋脊、一扇花窗都成為他琢磨江南文化的對象。而更為出人意料的是,這位著名的表演藝術家竟然還是一個電腦迷。老人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己外出拍戲帶筆墨紙硯、九十年代帶上「長槍短炮」的照相機,而現在,一台電腦成了隨身帶的東西,雖然累贅,但是卻是自己瞭解信息,學習新東西的需要。

書法成就

以「苦牛」自喻的屬牛的著名影人許還山(生於抗戰烽火中,家人遂以「還我河山」名之),為人豪爽豁達,興趣廣泛:攝影、繪畫、運動之外,尤精書法、篆刻。在影劇老演員舒適與章非書齋的壁間,許還山所書對聯,評贊舒適的是:「蒼龍日暮還復雨,老樹根深更護花」;為章非寫照的是:「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電影圈內的劉瓊、張瑞芳、嚴勵、黃祖模、潘虹、黃健中、吳天明、馬林發等人士,亦藏有還山的條幅或篆印。「方寸之地見我心」,無論是書法,還是篆刻,他均精心營造,一絲不苟。

許還山,丁丑(1937年)出生於一個文化氣氛濃郁的革命家庭,其父許凌青是二十年代中共老黨員,雅愛名人字畫,家藏珍品頗豐。他自幼受到熏陶,熟誦古典詩文,滋養傳統美德,日書大小楷百字,不完成不入睡。稍長,由「遵命寫」到「生興趣」,於是顏筋柳骨,魏碑漢隸,寒暑不輟,遂成雅癖,即便在「心中插刀」的劫難中,代人抄寫大字報時,亦不忘苦練書藝,「四十餘年磨一劍」,方臻今日之造詣。

一分才藝一分戲。許還山在主演《魂歸汨羅》《張衡》《寒夜》等片時,嘗到了「善書」的不少的「樂在其中」,如屈原之書《橘頌》,張衡的「記事於簡」,以及汪文宣書房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橫幅,均因出自他之手,而增添了不少藝術實感。有時書法還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交際」妙用,《天夢》和《大上海屋簷下》的某些實景,均借在陝南村金北驤教授家中,由於許還山書贈金老兩幅字:「文章真處性情見,談笑深時風雨來」與「怡神養心」,從而使劇組和金府的親切關係,更為水乳交融了!繼在廿集歷史連續劇《司馬遷》中的漢武帝劉徹之後,許還山又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諜報大戰實情的《狐步諜影》一片中,成功地飾演了「英籍資深情報人士休伯特」。應該說,能演活了這些歷史人物,均與許還山所獨有的二十餘年的坎坷經歷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有關。

許還山電影

2011《飛越老人院》

2011《白鹿原》

2011《錢學森》

2009《孔子》

2009《建國大業》

1998《世紀之夢》

1995《仁者無敵》

1993《第一誘惑》

1993《火車,在黎明到達》

1991《大決戰》

1991《筏子客》

1991《夢斷樓蘭》

1991《決戰之後》

1987《盲流》

1987《紅與白》

1986《幸運的人》

1985《代理市長》

1985《古越軼事》

1984《寒夜》

1984《雙雄會》

1982《張衡》

1981《歸宿》

1979《櫻》

許還山演過的電視劇

2013《遇見王瀝川》

2012《利箭行動》

2011《槍炮侯》

2011《大唐女將樊梨花》

2011《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

2011《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

2011《紅色利劍》

2011《草根王》

2010《少林寺傳奇3》

2010《天堂秀》

2009《西遊記》

2009《血色沉香》

2009《天地民心》

2008《紅樓夢》

2008《西風烈》

2008《狐步諜影》

2007《獵狐》

2007《商賈將軍》

2006《封神榜之鳳鳴岐山》

2006《大秦帝國》

2006《船政風雲》

2006《少年包青天3》

2006《東方霸主》

2005《幸運者》

2005《喋血大漢口》

2005《礪劍》

2004《關中匪事》

2004《少林武王》

2004《天山緊急出動》

2004《避暑山莊大傳奇》

2004《首富》

2003《宮廷畫師郎世寧》

2003《天龍八部》

2002《無鹽女》

2002《孝莊秘史》

2002《聚寶盆》

2001《欲罷不能》

2001《日出》

2001《江山為重》

2000《軍統局的槍聲》

2000《八歲龍爺鬧東京》

2000《黃埔軍人》

2000《冰糖葫蘆》

1999《紅巖》

1999《共和國往事》

1999《壯志凌雲》

1998《呂後傳奇》

1997《鴉片戰爭演義》

1997《司馬遷》

1994《大上海屋簷下》

1993《大屋的丫環們》

1993《天夢》

1993《老祖》

1993《鑄情歲月》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