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戴劉易斯,劉易斯個人資料,劉易斯圖片

丹尼爾戴劉易斯,劉易斯個人資料,劉易斯圖片

丹尼爾戴劉易斯,劉易斯個人資料,劉易斯圖片

姓名:丹尼爾·戴·路易斯

外文名:Daniel Day-Lewis

別名:Daniel Michael Blake Day-Lewis

國籍:英國和愛爾蘭雙國籍

出生地:英國倫敦格林威治

出生日期:1957年04月29日

星座:金牛座

身高:187cm

配偶:Rebecca Miller

父母:父親是英國桂冠詩人塞希爾·戴-路易斯(Cecil Day-Lewis,筆名尼可拉斯·布萊克/Nicholas Blake),母親是演員Jill Balcon,猶太裔,為Ealing Studios前領導Michael Balcon之女;兩人除了丹尼爾外,還育有一女:Tamasin。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三奪奧斯卡影帝的演員。

職業:演員

畢業院校:布里斯托者維克戲劇學校

代表作品:我的左腳,血色將至,林肯

主要成就: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劉易斯圖片

劉易斯資料

丹尼爾·邁克爾·布萊克·戴-劉易斯,1957年4月29日出生,英國和愛爾蘭演員,曾憑借《我的左腳》(1989年)和《血色將至》(2008年)以及《林肯》三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兩次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獎,兩次獲金球獎,《血色將至》被A.V.Club評選為21世紀00年代十年最佳表演NO.1。

感情生活

1992年,丹尼爾·戴-路易斯跟伊莎貝拉·阿佳妮熱戀數年,正當人人都艷羨這對金童玉女,正當伊莎貝拉·阿佳妮懷  丹尼爾和阿佳妮上了丹尼爾的孩子,滿心都是幸福難耐的感覺時,丹尼爾·戴-路易斯離開了她,去了美國。在美國,他特地去找了自己崇拜已久的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同時,他碰巧在阿瑟·米勒的家裡見到了自己將來的妻子,阿瑟·米勒的女兒瑞貝卡·米勒。這段故事有點像當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一個英國人拋下了沾親帶故的法國人,遠赴大洋對岸,去跟一個美國人聯姻。

丹尼爾·戴-路易斯和伊莎貝拉·阿佳妮都是演技超乎常理的演員;而瑞貝卡·米勒,在她嫁給丹尼爾·戴-路易斯之前,她是著名的阿瑟·米勒的女兒,之後,她除了是著名的阿瑟·米勒的女兒,又成了著名的丹尼爾·戴-路易斯 的妻子。但這個晚熟的女子,一直到為丹尼爾生下第一個孩子後,才漸漸變成美國獨立電影界的一個新人。

丹尼爾·戴-路易斯去了美國見了他一直崇拜的作家阿瑟·米勒。那是1995年的一天。瑞貝卡在父親的書房裡第一次見到丹尼爾·戴-路易斯。那時父親和他正在商討劇本《激情年代》。陷在劇情中的丹尼爾用其著名的憂鬱卻明亮的眼神望了一眼瑞貝卡,他看到的是一個作家王國裡的公主——清麗而100%脫俗;瑞貝卡看到的是一個帶著某種光環的男人——這種光芒有點像自己父親身上發出的那種,但更年輕、更有力。他們互相閃爍其詞地看了幾眼,卻奠定了終身。此後,丹尼爾便沒有離開過阿瑟·米勒的四周,並很快在1996年做了他的女婿。很多人都說這樁婚姻純粹是出於丹尼爾對阿瑟·米勒的崇拜,但實際情況是,自小受著名人父親及其名人朋友呵護的、未受世俗污染的瑞貝卡,像一朵開在理想國的蓮花一樣,令有著貴族血統的丹尼爾有了夢寐難求的心情。而丹尼爾跟瑞貝卡成婚後,兩人共同失蹤了五年。這五年,他們去了意大利,跟佛羅倫薩的一名技藝高超的皮鞋匠學手藝,並自己在那裡開了一家鞋鋪。這是一種說法。另一種說法是,他們去了意大利,身心疲憊的丹尼爾在那裡休養生息,讓自己不再受到各種病痛的困擾。這期間,瑞貝卡在1998年4月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羅南·卡爾,她還在懷孕時寫下了小說《個人速度》(Personal Velocity: Three Portraits),主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速度,你的生命或許會突然加速,也可能會嘎然而止。

2002年,瑞貝卡·米勒把自己的小說《個人速度》改編成電影,並自己首次當了電影導演,這對一個從前只演過一些次要角色的演員來說,難度太大了。但瑞貝卡不僅僅是一個小演員,她還帶著阿瑟·米勒的血統,所以可以用那樣的格式寫出《個人速度》。

2005年, 丹尼爾·戴-路易斯同妻子瑞貝卡·米勒合作,主演瑞貝卡執導的電影《傑克和露絲的情歌》,故事講的是一個父親跟她的16歲的女兒在孤島上的一段生活。種種跡象表明,麗貝卡·米勒的藝術才華獲得人們久違了的首肯。

個人經歷

丹尼爾因為一半愛爾蘭血統、一半猶太血統,從小在學校受到排擠,同學們都不找他玩、也不喜歡跟他做朋友,這讓他不得不將所有的熱情都積存於心、只等某日找到正確的噴發口,而且這些外表孤獨、內心激越的早期經驗,也幫助他在日後的演戲時能夠自如地進出各類角色,將自己認同為要扮演的「那個人」。當然,從另一面來說,丹尼爾的性格中從此具有了一定的分裂性。而其實,每個好演員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具備分裂特徵。

另一個分裂性格不比丹尼爾差的,就是他的前女友法國女演員伊莎貝拉·阿佳妮。對於這兩個男女演員中的最優秀者,表演已是他們確信自己存在的依據和逃離現實生活的一個有效方法。

2002年,丹尼爾受到馬丁·斯克西斯的遊說,回到美國參演了《紐約黑幫》。因為他是丹尼爾·戴-劉易斯,因為這是他蟄伏五年後的第一部電影,《紐約黑幫》讓人嚮往的程度遠遠超過了斯科西斯的預想。丹尼爾又拿出了一慣的敬業作風,悉心研究紐約的十九世紀歷史,為了拒絕一件不符合當時紡織技術的保暖外套,他寧願穿著那件我們在後來電影裡看得到的襤褸衣衫,雖然一切都完美如當初的十九世紀了,但他卻受寒得了重感冒,被迫服用了大量抗生素才痊癒。

從業經歷

家庭背景

丹尼爾-戴-路易斯1957年4月29日出生於英國倫敦,是英國皇室冊封的愛爾蘭桂冠詩人塞西爾-戴-路易斯(Cecil Day-Lewis)與他第二任妻子、演員吉爾-巴爾康(Jill Balcon)所生之子。他慈母般的祖父邁克爾-巴爾康(Mi chael Balcon)爵士是英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著名的伊琳製片公司(Ealing Studios)創始人、總裁。他的姐姐莉迪亞-塔瑪辛(Lydia Tamasin)也是一位紀錄片製片人,良好的家庭環境注定了丹尼爾具有超常的藝術素質。也許是受了母親的影響,兒時的丹尼爾逐漸對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舞台給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它給我帶來了光芒"。13歲時丹尼爾離開了肯特州的塞文諾克斯(Sevenoaks)學校初涉影壇。1971年,他在約翰-施萊辛格(John Schlesinger)執導的影片《血腥星期天》("Sunday Bloody Sunday")中得到了一個小角色,這是他第一次涉足影視圈。隨後他決定集中精力接受舞台訓練,加入英國老維克戲劇學校(Bristol Old Vic School)學習戲劇表演,並隨老維克劇團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ies)開始舞台表演。

重返影壇

直到1982年他才重返影壇,在曾獲第55屆奧斯卡8項大獎的傳記片《甘地》("Gandhi")中出演了他的第一個銀幕角色。那一年他還參加了英國電視劇《五月的嚴寒》("Frost in May")和《離巴比倫還有多遠》("How Many Miles to Babylon?")的拍攝。這期間他還出演了許多舞台劇,包括:1982年-1983年的《另一個國度》("Another,Country")、1984年的《吸血鬼》("Dracula")等。1984年,丹尼爾在澳大利亞著名導演羅傑-唐納森(Roger Donaldson)執導的劇情片《叛艦喋血記》("The Bounty")中第一次出任重要角色,為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和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配戲。

最佳男配角

1985年,他在英國著名導演斯蒂芬-弗雷斯(Stephen Frears)的同性愛情片《年少輕狂》中飾演自我奮鬥而又陷入同性戀情的洗衣店小伙約翰尼(Johnny)。此片令丹尼爾一舉成名,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配角。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第二年,他又在著名導演詹姆斯-伊沃裡(James Ivory)的愛情喜劇片《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中,為奧斯卡影后瑪吉·史密斯(Maggie Smith)配戲,飾演虛偽做作的紳士塞維爾(Cevil),為影片增色不少,獲得了紐約影評人協會、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最佳男配角。巧的是這二部英國影片在紐約同一天首映,讓觀眾和評論界看到了他寬闊的戲路,也確立了丹尼爾-戴-路易斯在好萊塢主流演員的地位。

1986年,丹尼爾出現在理查德-艾爾(Richard Eyre)的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er)舞台劇《未來主義者》("Futurists")中,並參加了這位導演執導的電視劇《保險人》("The Insurance Man")的拍攝。1988年,他與朱麗葉-比諾什(Juliette Binoche)在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的愛情片《布拉格之戀》("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出任主角,飾演憤世嫉俗的外科醫生托馬斯(Tomas)。同年,他又在賣座不佳的影片《飛進美國》("Stars and Bars")中出演挑剔的藝術鑒賞家亨德森(Henderson)的喜劇角色。丹尼爾最為成功的表演當屬1989年,在愛爾蘭導演吉姆-謝裡登(Jim Sheridan)執導的處女作、傳記片《我的左腳》("My Left Foot")中,飾演愛爾蘭殘疾作家克裡斯蒂-布朗(Christy Brown),成功地表現了這一獨特角色複雜的性格情感世界。此片令丹尼爾名聲大震,榮獲了洛杉磯、紐約影評人協會、美國影評人協會和第43屆英國學院獎(BAFTA)最佳男演員,並最終捧得了第62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的"小金人",確立了同齡演員中最具魅力男主角的地位。之後他又回到舞台,在國家歌劇院裡飾演哈姆雷特的角色。但是精神上精疲力竭的他在一天晚上的演出中,跌下了舞台,隨後被迫離開了劇院,並再未在舞台和影壇上露過面。

最佳男演員提名

直到1992年,丹尼爾出山主演了邁克爾-曼(Michael Mann)執導的史詩巨片《最後的摩根戰士》("The Last of the Mohicans"),他手執長矛為自由而戰鬥,再次向觀眾展現了他"多面手"的才華。影片上映後可謂毀 譽參半,但是在票房榜上卻著實火了一把,創下了當年北美票房紀錄,他也確立了性感強悍的偶像地位。1993年,他與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薇諾娜·賴德(Winona Ryder)合作,主演了著名導演馬丁·西科賽斯(Martin Scorsese)執導的古裝倫理愛情片《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飾演在婚姻面前迷茫的年輕律師紐蘭-阿徹(Newland Archer),演來細膩真實。同年,他再次和愛爾蘭導演吉姆-謝裡登合作,與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聯袂主演了黑色社會片《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他在該片中的精彩的表演,使他獲得了第47屆英國學院獎、第51屆金球獎(劇情類)和第66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退隱影壇

1996年,丹尼爾二度與薇諾娜-賴德聯手,主演了英國導演尼古拉斯-海特納(Nicholas Hytner)執導、改編自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舞台劇的影片《激情年代》("The Crucible"),在片中飾演受騙的農夫約翰-普羅克特(John Proctor)一角。1997年,他回到愛爾蘭,在吉姆-謝裡登執導的影片《因愛之名》("The Boxer")中飾演一位含冤釋放的北愛爾蘭共和軍成員丹尼(Danny),以對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憧憬博得了人們的高度評價,獲得第55屆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演員提名。這以後,丹尼爾因身體狀況不佳,退隱影壇達5年之久。

2002年,丹尼爾被《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的故事所深深吸引,"重出江湖",與馬丁-斯科賽斯再次合作,並聯合了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Leonardo DiCaprio)、卡梅倫-迪亞茲(Cameron Diaz)等人,在人們翹首以待的黑幫犯罪片《紐約黑幫》中飾演冷血凶殘、殺人不眨眼的黑幫頭目----"屠夫"比爾(Bill),他被指控在1863年震驚曼哈頓的大爆炸中炸死了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萊昂納多飾)的父親。丹尼爾將這個沒有受過教育又異常精明、狠毒、嗜殺的反面形象刻畫得出神入化、神采飛揚。此片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最佳男演員、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10項提名,成為本屆奧斯卡大熱門影片。丹尼爾本人也因此獲得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第56屆英國學院和第9屆美國演員工會最佳男演員,以及第60屆金球獎和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丹尼爾·戴·劉易斯三獲奧斯卡影帝創紀錄

最佳男主角獎或許是本屆奧斯卡最沒懸念的獎項,56歲的英國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借「林肯」一角將其收入囊中似乎是眾望所歸。真正令世界影迷為之興奮的是,劉易斯從此刷新一項新紀錄:奧斯卡史上的第一位三奪影帝的演員。同為「老戲骨」的傑克尼克爾森也有3座小金人,但其中兩座是最佳男主角,另有一座是最佳男配角。獲得過兩座小金人有馬龍白蘭度、達斯汀霍夫曼等,劉易斯25日成功超越這些好萊塢殿堂級影星。

在領獎台上,劉易斯謙虛地說:「我知道我的生命中已經收穫太多的好運了」,但熟悉他的影迷都知道,劉易斯的成就絕非好運就能解釋。出生於一個英國桂冠詩人家庭的劉易斯在上世紀80年代已顯露出過人的表演才華,他奪前兩座小金人時飾演的分別是一位只有左腳但卻無比堅強樂觀的作家(《我的左腳》)和一個逐漸迷失自我的石油大亨(《血色將至》),兩次獲獎相差18年,顯示出劉易斯藝術生命力的常青之態。

劉易斯是徹底的「實踐派」演員,能讓觀眾忘記演員是誰,印象中只留下栩栩如生的角色本身。劉易斯可以為拍《最後一個莫西干人》去學習打獵和製作獨木舟,為演好《因父之名》中的囚犯真正住進牢房,而在《我的左腳》當中,他幾乎1天24小時都坐在輪椅上這回的《林肯傳》在接拍之前,他就跟斯皮爾伯格約好,他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來做準備。這期間他研讀了100多本關於林肯的書籍,在拍戲期間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化妝,力爭做到從內到外都準確呈現這個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總統。

劉易斯憑《林肯》獲最佳男主角獎

北京時間2013年2月25日上午(當地時間24日晚),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 美國好萊塢舉行。丹尼爾?戴?劉易斯憑《林肯》獲最佳男主角獎。

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Lincoln):「我真的不知道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我只知道我生命中已經收穫太多好運了,感謝奧斯卡授予我這麼大的榮譽。有件事情很奇怪,三年前我已經答應出演撒切爾,而梅麗爾?斯特裡普是斯皮爾伯格出演林肯的第一選擇,我很希望看到那個版本。我不得不說服斯皮爾伯格,《林肯》不應該就這麼拍成一部音樂片。我和妻子16年結婚前,我的妻子和一群很奇怪的人一起生活,他們每個人都很奇怪,這一群人放一起也很奇怪,很幸運最終她成為我生命中的完美伴侶。有三個男人比我更值得贏得這座小金人獎盃,編劇托尼·庫什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以及偉大的林肯本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