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的科學、壞科學、偽科學和迷信

血型的科學、壞科學、偽科學和迷信

    星相學是西方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血液型人間學」(血型人學)則是日本通俗文化的一部分。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受到東西洋通俗文化的影響,迷信星相、血型決定性格、命運者大有人在,迷信後者的似乎更多,其中不乏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他們很容易明白星相學是迷信,然而卻覺得血型決定性格的說法似乎很有科學道理。這個風氣是在80年代從日本傳過來的。當時中國的出版社出了不少從日本翻譯的《血型與性格》、《血型與人生》、《血型與愛情》之類的小冊子,在大學生和中學生當中都很流行。我當時正在國內的生物系上大學,也看過幾本,血型是否與性格有關,是同學們的一個常見話題。上生理學實驗課,有一堂是自己測定血型,任課老師還發給大家一張血型與性格關係表,據稱是國內某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調查統計出來的,更加重了其科學性。當時在街上還時常見到醫務人員擺攤幫人測血型賺取外快,測完後也發一張血型與性格關係表卡片。排起長隊的顧客們瞭解自己血型的主要動機,當然不是為以後獻血、輸血做準備,而是為了知道自己的性格類型。這種迷信如果只是做為飯後談資,娛樂消遣,無傷大雅。如果有人根據血型找配偶,雖然愚昧,也只是個人的選擇。但是如果公司、機構根據血型來取人、用人,那就可說是一種社會危害了。這種危害本來只在日本才有,近來卻也開始在中國出現。新華社2001年12月15日發自瀋陽的一則題為《鞍山一女青年應聘遭遇「血型偏見」》的報道稱:

   

    鞍山一家公司招聘員工時完全用血型「嚴把用人關」。日前,女青年劉某應聘時因為「血型不適合從事這個職業」而被公司拒之門外。]

   

    這名女青年今年畢業於一所大學經濟系,當她看到一家廣告營銷公司發佈的招聘營銷部主管的廣告時,覺得自己的學歷、專業等條件與該公司所要求的基本相符,於是來到這家公司應聘。

   

    劉小姐說,她向主管招聘的負責人介紹了自己的情況並談了對市場營銷工作的一些見解後,這名負責人問劉小姐是什麼血型,當得知是B型血時,對方立即表示不能聘用她,理由是B型血的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是非的判斷力」,而且「沒有團隊精神」。

   

    次日,記者以應聘者的身份來到位於鞍山市鐵東的這家營銷公司,向一位負責人表示自己所學的專業與這家公司的要求完全符合併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對方得知記者是O型血時,稱可以考慮聘用問題,理由是O型血的人心態平和、為人忠誠。這名負責人稱:「我們老闆曾經在日本深造過,那邊很多公司招聘員工時,血型是很重要的條件,因為很多人的血型就決定了他能否勝任某項工作。」

   

    記者就此問題請教了有關專家,專家說,血型的確與人的性格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但不是絕對的。

   

    如果真如這位「專家」斷言的,「血型的確與人的性格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那麼即使不是絕對的,也可以成為偏見的理由。果真如此嗎?

   

    紅細胞血型是根據血液中的紅細胞表面上抗原來劃分的,根據抗原種類的不同,常見的有二十幾個分類系統,ABO血型系統只是其中的一個,只不過因為發現得最早,又與輸血的關係最密切,所以廣為人知。在二十世紀之前,西方醫生已嘗試過對失血過多的病人進行輸血,但往往導致死亡。1900年,奧地利維也納病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蘭特斯坦納(KarlLandsteiner)發現輸血失敗的原因是由於某些人的血清導致另一些人的紅細胞凝集,但在某些組合卻又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第二年,他從各位同事那裡採集了血樣,對紅細胞進行了檢測,發現它們存在兩類抗原,他分別命名為A抗原和B抗原。有A抗原的血他稱之為A型,有B抗原的他稱之為B型,兩種抗原都沒有的,他稱之為C型或零型(後來改稱O型)。又過了一年,他的兩名學生採集了更多的血樣,發現有的同時存在A和B兩種抗原,即AB型。植物、微生物也存在A、B抗原,如果人體內原先沒有某一種抗原,從食物中吸入或受微生物感染後,就會在血清中出現對抗這種抗原的抗體。因此,A型血清中有抗B抗體,B型血清中有抗A抗體,O型血清同時存在這兩種抗體,而AB型血清沒有這兩種抗體。輸血出現凝聚的原因,就是一種血清中的抗體(抗A或抗B)與另一種不同血型的紅細胞的抗原(A或B抗原)相遇造成的。由此可知,A型可以輸給A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A型和O型;B型可以輸給B型和AB型,但只能接受B型和O型;O型可以輸給任何型,但只能接受O型;AB型只能輸給AB型,但可以接受任何型。在輸血前,對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血型鑒定,並在體外檢測二者相混不發生凝集,就可以避免因輸血凝集反應導致的生命危險。由於這個發現,蘭特斯坦納在193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在1924年,伯恩斯坦(F.Bernstein)發現了ABO血型的遺傳機制。它是由一對等位基因(各從父母得到一個)控制、嚴格按孟德爾遺傳定律遺傳的。等位基因A和B是顯性基因,O是隱性基因,因此基因型AA和AO都表現為A型,BB和BO表現為B型,AB表現為AB型,OO表現為O型。子女的血型不一定與父母的相同,但是父母的血型決定了子女的血型只能有哪些可能。例如,A型父親和A型母親只能生下A型或O型的子女,如果其子女是B型或AB型,我們可以推斷其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不是親生,即可以根據血型排除親生父親或母親(但不能確認),這是法醫做親子鑒定的一種手段。後來發現A、B、O基因還各有不同變異,目前已發現14種A基因(以A1,A2……表示),14種B基因和8種O基因。

   

    這個重大的醫學發現,很快就被濫用。在1910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的醫生范頓根(EmilvonDungern)最先將血型做為種族主義的依據。他聲稱,純種歐洲人的血型是A型,純種亞洲人的血型是B型,或者說,那些B型血的歐洲人不是純種歐洲人。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兩位波蘭研究者對英國和法國佔領軍士兵和俘虜中不同民族的人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的血型分佈存在差異,據此將人類劃分成了三個人種:A型佔多數的歐洲人,B型佔多數的亞-非人,和過渡型。他們並描繪了一幅人類進化的圖景:人類的祖先原先都只有O型血,之後分化出了A型和B型兩個不同的人種。按照這個思路,正苦於沒法找到一個劃分人種的客觀標準的人類學家們馬上把調查血型分佈當成救命稻草。1930年在給蘭特斯坦納頒發諾貝爾獎的典禮上,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就是如此讚揚蘭特斯坦納的貢獻的:「蘭特斯坦納的發現為研究一個民族的種族純潔程度的決定性開創了新的領域。」

   

    但是以後所有試圖根據ABO血型劃分人種的努力都失敗了。並沒有一種ABO血型基因是某個人種所獨有,三種血型基因在所有人種中都可以找到(只有美洲原居民有極低的B基因)。而且血型分佈也有共同點,都以AB血型最少,而O血型普遍較多。那麼能不能根據血型頻率的差異來劃分人種呢?粗一看,不同的「人種」的確有自己的血型頻率特點,例如歐洲人中B血型普遍較少,亞洲人中B血型較多,美洲原居民則幾乎全部都是O血型。但是這是已預先劃定了人種,再去找其血型分佈特點。血型分佈的實際情況,要比想像的複雜得多。O基因是最普遍的,在世界各地的分佈都在一半以上,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原居民中幾乎達到100%。它在澳洲原居民和西歐也有較高的頻率,而在東歐和中亞則最少。B基因是三種血型基因中最稀少的,它在中亞最多,在美洲和澳洲最少,但在非洲也有相對較高的頻率。A基因要比B基因更常見,在世界大部分人口中所佔的頻率在10-35%。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原居民中幾乎不存在,但在北美洲的黑足人(30-35%)、澳洲原居民(許多部落達40-53%)和北歐的拉普人(50-90%)這些較小的群體中達到了高峰。如果我們仔細看一下各個「人種」內部不同地區的人群狀況,就會發現他們的血型分佈差異很大,而屬於不同「人種」的群體之間,反而可以找到相似的分佈。例如北京人(O=29%,A=27%,B=32%,AB=13%)和廣州人(O=46%,A=23%,B=25%,AB=6%)之間的血型分佈差異,遠大於日本人(O=30%,A=38%,B=22%,AB=10%)和波蘭人(O=33%,A=39%,B=20%,AB=9%)的差異。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可見,我們無法用血型分佈來劃分人種。事實上,沒法用任何遺傳特徵來劃分人種,「人種」在生物學上沒有意義。雖然至今還有人相信血型分佈決定了人種,甚至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國民性,但這是經不起推敲的、毫無科學依據的論調,只要在世界範圍內仔細研究一下各個人群的血型分佈,就可知其謬。


    要駁斥血型決定性格的論調,卻沒有這麼簡單。這門在日本被稱做「血液型人間學」的偽科學的創始人是一位名叫古川竹二的日本人。此人在東京大學獲得哲學學位,畢業後到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現御茶之水女子大學)擔任講師。在此期間,他對1245名對像進行了調查,在1927年心理學研究會上發表了他的學說,繼而在學術刊物《心理學研究》雜誌上發表題為《血型與性格學的研究》的系列論文。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提出體液說,認為人體內部具有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體液,它們相互混合的程度決定氣質。因此他把人的氣質分為四類:多血質(開朗)、黃膽汁質(性急)、黑膽汁質(抑鬱)、粘液質(遲鈍)。在20世紀初期,體液說早就被現代醫學所拋棄,但是在心理學界仍大有市場。古川巧妙地把新發現的四種ABO血型和古老的四種氣質說聯繫在一起,似乎為一種古老學說提供了科學依據:人因血型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氣質。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氣質。A型人順從聽話,B型血人感覺靈敏,O型人意志堅強,AB型是A型和B型的混合,外表是A型,內裡是B型。他還發現,那些有較多的O型和B型的人群,要比以A型和AB型為主的人群活躍,由此又可以給日本城市貼上性格標籤:東京、大阪三、名古屋是活潑的,而京都是溫順的。這些說法在學術界受到了批駁、嘲笑,在民間卻被視為科學新發現而被普遍接受。1930年,長崎醫學院的法醫學教授淺田一為「血型學」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血型與職業掛上了鉤。他發現在銀行家和薪水階層中A型比例高,在教師中AB型比例高,在士官生和將棋棋手中O型比例高,在藝妓和警官中有高比例的B型和O型,而無A型……他得出結論說:A或AB型適合當店員,B或AB型適合當外交官,而O型適合當軍官,等等。由此又掀起了一個探究已故和在世的名人的血型的熱潮。到了1937年,血型與婚姻被聯繫在一起。當時日本正與德國、意大利結成法西斯軸心國,有學者在日本婦女雜誌上聲稱: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大臣都是O型血,可見O型人是最傑出的政治家。他並向其讀者提議:溫順、有自我犧牲精神的A型女人應以有智慧的O型男人為偶,反之亦然。

   

    隨著日本的戰敗,這股血型狂熱也漸漸平息。50和60年代是相對安靜的時期,當時的主要鼓吹者是日本現代心理研究會會長目黑宏次和目黑澄子夫婦,他們組織了一些人專門從事這項研究。在1971年,一位名叫能見正比古的記者寫了《以血型瞭解緣分》的書,再次掀起了血型熱潮。這本書到現在已印刷200多次,發行幾百萬冊。此後能見正比古又寫了《血型與人生》、《血型與人際關係》、《血型與愛情》等九本著作。1981年,能見正比古在發表鼓吹「血液型人間學」的演講時猝死,其事業由兒子能見俊賢繼承。儘管日本心理學界不斷地加以駁斥,能見正比古父子領導的這個血型迷信運動在日本卻愈演愈烈。 據調查,有70%以上的日本人相信血型與性格有關係。大多數日本人根據血型擇偶、交友。許多日本公司,包括國際性大公司,都根據血型招人、用人,甚至在招聘廣告中明確規定只有哪種血型的人才能應聘。能見正比古父子的著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其中有些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也很流行。大約在十年前,血型迷信做為新時代宗教的一部分,也進入了美國。當然,對普通美國人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減肥、保養身材,而不是性格。1996年,一位美國江湖醫生(自稱「自然療法醫生」)達達摩(PeterD'Adamo)投美國人之所好,根據能見正比古的理論寫了一本《根據你的血型合理進食》的書,風靡一時。

   

    不少嚴肅的日本心理學家研究過血型和性格的關係,發現沒有關聯,或者有微弱的關聯,後者被認為是因為受試者由於受血型影響導致的自我實現:由於相信自己所屬的血型應該有什麼樣的性格,不知不覺地以這樣的標準要求自己。顯然,由於日本人都普遍知道哪種血型會有哪種性格的說法(即使他們本人不相信),在測試其性格時就難以排除從血型迷信得到的影響。由於血型迷信在西方還未流行,所以更適於在西方做這項調查。在以前,西方學術界流行的是環境決定論,普遍不相信人性與遺傳因素有關。到了60年代,遺傳對性格的影響在西方學術界才成為一個嚴肅的課題,也就有人開始想到了血型與性格的關係。

   

    1964年,著名學術刊物《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在12月這一期以頭條刊登了著名心理學家卡特爾(R.B.Cattell)等人撰寫的論文《血液群體與性格性狀》。他們對568名意大利人或意大利裔美國人用16項性格指標進行測定,發現其中有一項(溫順-堅強)與ABO血型「顯著」相關:B型要比A型和O型的溫順(這個結果與血型學所說的恰好相反)。有兩位遺傳學家分別給該雜誌寫信指出,這項研究在邏輯上和統計上都存在錯誤,是靠不住的。其中一位激烈地批評像《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這樣重要的科學雜誌浪費有價值的版面去刊登這樣糟糕的論文,是一個恥辱。他們兩人都要求卡特爾公佈原始數據以便驗算。卡特爾在答覆中說,原始數據沒有保留下來,無法提供。時隔16年(1980年),斯萬(D.A.Swan)等人在一本人類學雜誌《人類季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用相同的心理測驗對美國密西西比州白人學校的547名兒童進行了調查,在15項卡特爾指標中,也只發現有一項與血型有關,然而這卻是另外一項(「放鬆-緊張」):O型比A或B型緊張,AB型最緊張。卡特爾等人稍後也在同一本雜誌上發表了對323名澳大利亞白人的調查結果。他們承認,這個結果與上次的結果不符,未能再發現「溫順-堅強」性格與ABO血型有關,但是在另外三項性格指標中(「從眾-自行其是」、「散漫放浪-自律」、「焦慮」)卻出現相關:AB型比A或B型更自行其是,A型比O和B型更自由散漫(這也與血型學所說的相反),並比O型更焦慮。1989年,卡特爾等人在《人類季刊》又發佈了一項新的統計結果(這次是對美國中西部地區的人進行的調查)。這一次,他們測定的是四項性格指標(外向型-內向型,感性型-直覺型,思考型-感覺型,洞察型-判斷型)和決定風格(一時衝動-深思熟慮,剛愎自用-博采眾議)。他們的結論是,ABO血型和性格無關,徹底推翻了自己以前的研究結果。但是,他們卻又有了新發現:ABO血型與做決定的風格有關聯,O型在做決定時,更傾向於衝動式的和博采眾議式的。他們此後未再做類似的研究,否則可能又推翻了這個發現。

   

    在1973年,另一份著名學術期刊英國《自然》發表了一篇由牛津和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合寫的小論文,根據他們對牛津周圍鄉村的534人調查的結果,發現智商與ABO血型有關,A2型平均智商(111.16)略高於O型(109.75),後者高於A1型(106.95)。1975年,另兩名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去信指出,這是分層取樣導致的假象,在進行了校正之後,並不存在顯著差異。1983年,《自然》發表了另一篇與血型有關的論文。英國斯旺西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研究了英國輸血中心登記的獻血者血型和社會-經濟地位的關係,得出結論說:A型有更多的幾率(約15%)出現在第一、二等的社會等級(英國政府將社會職業分成五等),從事創造性的工作。1990年,英國和愛爾蘭的三名研究人員對愛爾蘭的血庫情況做了調查,未能發現ABO血型與社會-經濟地位有關。他們認為,斯旺西大學的研究者之所以發現相關,可能是因為150年來,到英國的移民(一般來說從事的是地位較低的工作)都來自A型頻率較低的地區。或者說,那也是統計假象。由於愛爾蘭人口的民族組成要比英國更均一,因此結果更可信。

   

    我們有必要說明一下所謂「顯著」相關或差異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在一般人看來,這些所謂「顯著」差異都很小。例如,在斯萬等人的調查中,在「放鬆-緊張」這一項,四種血型的平均得分是(最低分1分,最高分10分):O=5.87,A=5.38,B=5.24,AB=6.71,平均得分都在5-7分之間,差別並不明顯,為什麼說是「顯著」呢?原來在統計學上,如果差異大於標準誤差的兩倍,就被認為是顯著的,即概率P=0.05,也就是說在20次隨機的比較中,有可能出現一次這樣的結果。在上面介紹的調查中,有的是p=0.05,有的結果更好一些,是p=0.01。但是不管概率多小,只要比較的次數足夠多,遲早總會出現顯著差異。我們必須注意到,在上面介紹的性格測試中,是測試了十幾項,才發現有一、兩項有顯著相關,這說明其結果可能是隨機出現的,而不是真正具有相關性。如果是隨機事件,那麼用另一組人群進行調查,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而這正好是我們所見到的。

   

    退一步說,如果真的有多項調查證明血型與性格存在顯著的相關,是否可以得出血型決定(或影響)性格的結論呢?並不能。僅靠相關性並不能用於證明因果性。如果不能發現作用機理,或給出合理的解釋,那麼這種相關性就可能是虛假的。在世界上無數的事物中,是很容易找到某兩種事物存在關聯。迷信的起因,就是把表面上相關的事物,當成了因果。血型迷信不僅不能在生物化學、遺傳學上找到任何依據或合理解釋,反而是有悖已知知識的。

   

    前面提到,ABO血型是由紅細胞表面抗原決定的。這類抗原是什麼物質呢?在1960年,瓦特金斯(A. Watkins)確定了ABO抗原是糖類,並測定了其結構。隨後,生物化學家們又闡明了其生物合成途徑:ABO抗原的前體是H抗原。A基因編碼一種叫N-乙酰半乳糖轉移酶的蛋白質(A酶),能把H抗原轉化成A抗原,B基因編碼一種叫半乳糖轉移酶的蛋白質(B酶),能把H抗原轉化成B抗原。O基因不能編碼有活性的酶,而只有H抗原。這些抗原在唾液等其他體液中也能檢測到,但是在脊髓液中不存在。由於腦和血管之間有一道腦血屏障,血液不能流進腦組織,因此血型抗原不可能與中樞神經接觸,也就不可能對性格發生影響。某些「血型學」的鼓吹者承認血型抗原或血型基因不可能直接影響性格,但是他們辯解說,與血型基因聯繫在一起的其他未知基因能決定性格。如果有這樣的基因的話,也必定是和血型基因相鄰的一個或少數幾個基因,才能在遺傳時連鎖在一起。現在大多數遺傳學家認為遺傳因素能夠影響性格,但是這些因素是極其複雜的,涉及到眾多基因的相互作用,決無可能由一個或少數幾個基因靠簡單的遺傳方式來決定。因此,這種辯解也是站不住腳的。

   

    「血型學」的鼓吹者還試圖從人類進化的角度尋找依據。前面已經提到,早在ABO血型被發現後不久,就有人認為人類的祖先原先都只有O型血,之後分化出了A型和B型兩個不同的人種,再後來A型和B型人種雜交,才出現AB型。這個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影響深遠,並構成了「血液學」的理論基礎。按照他們的說法,O型是最原始的血型,因此O型人保存著原始人的特點,具有原始的生命力。A型是在森林、山嶽、丘陵等地形複雜、視野狹小的地帶從O型進化出來的,為了適應這種複雜的生活環境,使得A型人自我控制能力較強。B型則是在草原、沙漠等視野廣闊的地帶進化出來的,養成了無拘無束、自由散漫的性格。分子遺傳學的研究推翻了這個進化圖景。在90年代,三種血型等位基因及其變體都被克隆,其序列也測定了。通過基因序列的比較,我們可以知道其進化史。O基因事實上是突變的、喪失功能的A基因(O1基因序列與A1基因序列相比,只在中間少了一個核甘酸。由於遺傳密碼以三個核甘酸為一個密碼子,少了一個核甘酸後,就打亂了後面的編碼,基因因此喪失了功能),因此,必定是O基因由A基因進化而來,而不可能相反。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有ABO血型,例如,黑猩猩以A血型為主,有少量O血型,但沒有B血型;大猩猩以B血型為主,有少量O血型,但沒有A血型;猩猩、長臂猿則同時存在四種血型,等等。把這些血型基因序列加以比較後,可以知道A基因是最古老的基因,O基因和B基因都是由A基因先後突變來的。通過計算可知,這發生於幾百萬年前。也就是說,人類祖先一開始就已經有了三種血型基因、四種血型了。

   

    為什麼喪失功能的O基因在人類中卻最常見,是一個謎。這可能是個偶然現象,也可能是因為O血型有某種生存優勢,是自然選擇的結果。O型人的血液中同時存在抗A抗原和抗B抗原的抗體,而A抗原和B抗原在微生物中都能發現,因此O型人或許對某些傳染病抵抗力較強。比如,有人認為,O基因之所以在美洲原居民中出奇地高,是因為O型人對梅毒抵抗力較強(梅毒最初在美洲才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傳遍全世界)。幾十年來,有許多項調查表明,ABO血型與多種疾病有關,例如,A型人被認為比O型人更容易得胃癌、胰腺癌、食道癌等。但是這完全是通過統計調查得出的結論,由於機理不明,究竟是真有關聯還是統計假象,仍然沒有定論。如果說,對血型是否影響生理狀況還有所爭議的話,那麼學術界對血型影響性格的主張卻是否定的。這不僅在生物化學、遺傳學上找不到任何可能的解釋,而且也沒有可靠的統計結果。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迷信「血型學」這門偽科學,倒是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2000年日本學習院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對149名已婚婦女的調查表明,對自我認同或集體認同感越強,則對「血型學」的興趣越低。也就是說,血型迷信乃是對自己的人格和所屬集體缺少信心的一種表現。2002.1.20.

   

    人類ABO血型分佈表

    (根據bloodbook.com)

   

    國家或民族       O   A   B   AB

   

    中國(北京)      29  27  32  13

    中國(廣州)      46  23  25  6

    日本          30  38  22  10

    阿努伊人(日本)    17  32  32  18

    朝鮮          28  32  31  10

    韃靼人         28  30  29  13

    泰國          37  22  33  8

    菲律賓         45  22  27  6

    澳大利亞原居民     61  39  0   0

    印度(孟買)      32  29  28  11

    阿拉伯         34  31  29  6

    埃及          33  36  24  8

    埃塞俄比亞       43  27  25  5

    俄羅斯         33  36  23  8

    烏克蘭         37  40  18  6

    格魯齊亞        45  37  12  4

    愛沙尼亞        34  36  23  8

    波蘭          33  39  20  9

    猶太人(波蘭)     33  41  18  8

    猶太人(德國)     42  41  12  5

    奧地利         36  44  13  6

    法國          43  47  7   3

    意大利(米蘭)     46  41  11  3

    西班牙         38  47  10  5

    巴斯克人(西班牙)   51  44  4   1

    塞爾維亞        38  42  16  5

    土耳其         43  34  18  6

    匈牙利         36  43  18  6

    吉普賽人(匈牙利)   29  27  35  10

    英格蘭         47  42  9   3

    蘇格蘭         51  34  12  3

    愛爾蘭         52  35  10  3

    芬蘭          34  41  18  7

    挪威          39  50  8   4

    拉普人(北歐)     29  63  4   4

    愛斯基摩人(阿拉斯加) 38  44  13  5

    愛斯基摩人(格陵蘭)  54  39  5   2

    納瓦霍人(北美印第安人)73  27  0   0

    黑足人(北美印第安人) 17  82  0   1

    秘魯印第安人      100 0   0   0

    瑪雅人         98  1   1   1


相關鏈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內容
頻道導航